錾刻纯银花卉纹碗底(唐鹦鹉纹提梁银罐的来历)
admin
2024-05-20 17:48:40
0

唐朝郑处诲所著的《明皇杂录》中记载一段有趣的传奇鹦鹉故事,大致如下:

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岭南有人献上一只羽毛洁白的鹦鹉,养之宫中,“常纵其饮啄飞鸣,然亦不离屏帏间”。唐玄宗令侍臣教授其诗词,数遍后便可吟诵,因而深受主人的宠爱,赐名“雪衣娘”。忽一日,“雪衣娘”飞上贵妃镜台,语曰:“雪衣娘昨夜梦为鸷(zhi,音至,凶猛)鸟所搏,将尽于此乎?”令贵妃惊讶不已。玄宗得知后,便使贵妃授其以玄奘所译佛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岁久驯服,它竟能记诵精熟。“雪衣娘”不仅洞晓言辞,而且乖巧过人。玄宗每当与妃嫔、诸王子对弈而显露败着时,同样精于纹枰之道的贵妃便轻唤一声“雪衣娘”,它马上心领神会,立即飞入棋盘中翩翩起舞,把棋子搅得乱七八糟,还用喙(hui,音惠,鸟兽的嘴)啄妃嫔及诸王子的手,使棋无法再弈下去,这样就避免了皇帝输给妃嫔或诸王子的难堪。“雪衣娘”完成了使命,就会马上蹦到主人面前,讨好似的在主人怀里擦来擦去,当然也忘不了向主人讨赏给它一些喜欢吃的食物。有一次,玄宗与贵妃赏游离宫,贵妃置“雪衣娘”于步辇(轿子)竿上,与之同去。当人们赏景而远离步辇时,“雪衣娘”被一只突然降临的鹰所毙命。玄宗与贵妃叹息良久,遂命人将“雪衣娘”掩埋后立坟,呼为“鹦鹉冢(zhong,音种,坟墓)”。

银罐外观大口短头,罐腹圆鼓,喇叭形圈足,可活动提梁插入焊接在罐肩部的两个葫芦形附耳内,底部为圈足,足与罐体的连接处加焊一圈圆箍,这样使得不易脱落,更加结实。罐体为纯银锤击成型,花纹平錾,鱼子纹地,纹饰鎏金。盖心内饰一朵宝相团花,盖四周围饰石榴、葡萄、忍冬及卷草,提梁上饰有菱形图案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主体、周边环绕折枝花,组成两组均衡式圆形图案鹦鹉展翅于花丛间,灵动可爱,栩栩如生,装饰在提梁罐两面,其余空白处以单株折枝点缀。罐的颈与足均饰海棠四出花瓣图案一周。

银罐上錾刻的鹦鹉振翅欲飞,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型,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加之纹饰全部鎏金,与罐体的纹银色泽形成反差,平添了艺术美感,体现出唐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朝气蓬勃与审美情趣。罐盖内原有一行墨书写着“紫英五十两”、“石英十二两”的墨迹,表明该罐为存放中药的器具。据文献记载,唐代帝王多喜好服食金丹以求长生不老。其中6位皇帝的死亡跟服食金丹有关。何家村出土的一整套炼制金丹等的药具和大量的丹砂药(丹砂是炼丹的主要原料),正是这种宫廷时尚的真实再现。这件富丽堂皇的银罐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最精美的一件,是件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稀世珍品。

鹦鹉生活在色彩缤纷的丛林之中,自然造化的华丽羽毛正是对其周边环境的适应。鹦鹉似乎天生就是做宠物的材料,看上去它更像个五颜六色的工艺品。我国饲养鹦鹉和驯练学话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山海经》中就有鹦鹉的记载。晋朝张华在《禽经注》中记载:“鹦鹉,出陇西,能言鸟也。”宋代王安石《字说》云:“鹦母,如婴儿之学母语,故字从婴母。”鹦母、鹦哥之译名见于诸古籍,“鹦母”即“鹦鹉”,“母”、“鹉”同音互借。

“鹦鹉摛(chi,音吃)文(摛文,铺叙文采)至,麒麟绝句来”,鹦鹉因美丽能言,成为智慧、吉祥的象征,也是唐代王公、贵族的宠爱之玩物。唐敬宗宝历年(825年)越州(今浙江绍兴)进士朱庆馀的《宫中词》中,就有借助鹦鹉形象、描写人心态的佳句:“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想必是害怕在鹦鹉面前说出心事,就会被能说会道的鹦鹉泄露,表现了深宫高墙之内的宫女们的生活写照。可见当时人们对鹦鹉喜爱的原因与程度,因此,鹦鹉成为唐代工匠们乐于表现的题材。

明代空白期的青花瓷有哪些特征?

1、《墨梅图轴》 《墨梅图轴》

徐伯璞(1902年—2003年),别号二东老人,二东庐,山东肥城人,早年入齐鲁大学,后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教育。曾任山东省正谊中学校长,山东省督学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供职于国民政府教育部,历任国民教育科科长、故宫博物院顾问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淮安市博物馆顾问,江苏文史馆馆员等职。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和近现代书画大家如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等有过亲密的交往和接触。徐老能书善画,其书宗章草,其画多以松、竹、梅为主题,古拙生动,韵味十足,有清逸之气,属文人画范畴。 2、清玉碗 口径12.2厘米,高6厘米,底径6厘米。餐饮器。为整块玉料雕刻而成,古人雕玉多随型就势,以整块玉料切割雕刻的大件玉器,一般为官造作坊所为。此碗雕刻细致,器型规整,打磨精细,侈口,圈足,碗外壁近底处有一圈浮雕蕉叶纹,清代早期官造玉坊制作,十分难得。 高40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31厘米。清浦区城南乡高庄战国墓出土。原始瓷是介于陶和瓷之间的一种瓷器,因其还处于瓷的原始状态,所以叫原始瓷。此熏炉在中国同类器物中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件。其造型奇特,通体施釉,胎质坚密。囱口下、腹肩一周及下腹部均饰有瓦楞纹,腹部饰二排错列的镂空三角形气孔,平底下饰三圆柱状矮足。双囱上有立鸟钮刻纹铜盖,口沿加厚,囱间有一矮小的直口。此种独特的双囱造型是有一定功用的:块状香料点燃后投入炉中,可能容易息灭,而此种双囱有拔风助燃的作用,使香料充分点燃后,盖上双盖,香气就从三角形气孔中袅袅飘出。这在当时定是贵族所用之器。4、汉釉陶壶 高33.2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13.5厘米。此壶胎体坚实,釉水好,品相佳。造型稳重,侈口,长颈,鼓腹,圈足外侈,足圈较深。自口沿下至腹部,全布有多层水波纹,三角形纹,麦穗状纹等,为汉陶中的精品。5、汉釉陶瓿 汉釉陶瓿

高18.2厘米,腹径28厘米。胎体坚实,叩之有金属声,施半釉,釉色青绿透亮,品相佳,无破损,饰双层水波纹。瓿的双耳上饰有人面纹,并在腹肩上贴有一对铺首衔环。平底,下饰三扁矮足。 6、西晋青瓷熏炉 高14.9厘米,口径6.8厘米,下盘口径11.8厘米,底径9.9厘米。品相完好,其口沿有釉下点褐彩。这一时期在青瓷上出现的釉下点褐彩,是已发现中国瓷器上出现最早的釉下彩装饰,突破了传统单一釉色的装饰效果,为以后彩瓷的发展打下基础。 高47厘米,腹径25厘米,底15.8厘米。冥器。淮阴区三树乡出土。又名魂瓶、谷仓罐。西晋时,社会经济形态以封建大地主的庄园经济为主,大地主多拥有自己的庄园及武装,他们在庄园的四周建有楼阁,用来瞭望和防守。庄园主身前享受优越的生活,死后还要把这一生活形式浓缩在魂瓶上,带入地下。此罐上部堆塑亭台楼阁、人物、佛像等,腹部帖塑骑吏五人,持幡步吏四人。造型庄重,胎质细致,釉色纯正,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随葬品。多出土于江南地区,江北极少见,淮安仅此一件。8、唐三彩仕女抱犬俑 

唐三彩是一种施以多种彩釉的陶器制品,它的釉彩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唐三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烧造温度在900摄氏度左右,胎料为白色粘土,用含铁、铜、钴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釉料中再配以大量的铅化合物,以降低其温度,并增加色泽的光亮。釉料在受热过程中向四周扩散流动,各种颜色相互浸润交融,形成非常自然而又斑驳灿烂的彩色釉,千姿百态,瑰丽华美,宛若天际彩云,缭绕变幻。唐三彩器物、器形极为丰富,有人物、马、骆驼等。淮安市博物馆馆藏唐三彩仕女抱犬俑,高22厘米,坐宽8.8厘米,描绘一位少女优雅地坐在凳子上,怀中抱着一只可爱的小花狗,造型端庄大方,体态优美,形象逼真。少女身着低胸无领紧身衫,彩色条纹拖地长裙,裙摆下露出一双做工精良的翘头鞋,这种装扮说明了唐朝思想开放,人们穿着打扮很时髦、很前卫,少女怀中抱着温顺俏皮的小花狗,充分反映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说明唐朝生活富裕,人们已经不满足仅是吃饱、穿好的平淡生活,有了饲养宠物的闲情雅致,唐朝崇尚丰腴美,这一点从少女丰满圆润的脸蛋上亦可看出。该俑色泽华丽,美观大气,反映了唐朝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审美品位。 9、元龙泉窑莲瓣刻花纹碗 口径13.2厘米,高8厘米,底径4.2厘米。清浦区城南韩城出土,出土时碗、盏托等文物均置于一磁州窑鱼藻纹大盆内。碗外壁刻有凸起的莲瓣纹,内壁刻卷草纹,碗底施釉,有锥形隆起,俗称“鸡心底”,底足露胎处“火石红”满布。10、元磁州窑盖罐 高26厘米,腹径厘米,底径11.2厘米。磁州窑产品胎上多施有白色化妆土,纹饰以白地黑彩、褐彩为主。此罐自盖顶至底绘多层旋纹与波浪纹,主纹饰为三组开光黑褐色彩绘,二组为折枝花卉,一组为两人物对坐图案,绘画古拙,是一幅很好的元代民间艺人的绘画作品。盖沿略残。11、元磁州窑鱼藻纹大盆 元磁州窑鱼藻纹大盆

口径48厘米,高15.5厘米,底24厘米。清浦区韩城出土,河北邯郸磁州窑产品。胎骨厚重,器型硕大,内壁绘放射状条纹,盆心绘鱼藻纹。烧成后又在盆内外罩一层“波斯兰”釉,注水后,盆内碧波潆潆,鱼儿水草均如活的一。 口径12.5厘米,高5.5厘米,底径5.5厘米。康熙朝仿唐三彩装饰效果而创烧的新品种,又称“虎皮三彩”。瓷胎,以绿、黄、紫三种基本色彩的釉为主色,没有红色,所以叫“素三彩”。碗底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双圈青花13、康熙青花云鹤八卦纹瓷碗 口径14.3厘米,高7.1厘米,底径5.5厘米。此碗外壁饰青花云鹤八卦纹,下饰山石海水纹,碗心饰海水团花纹,底书“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双圈楷书款。康熙朝官窑器。14、雍正豇豆红瓷盘 口径20.7厘米,高4.5厘米,底径13厘米。豇豆红是祭红釉的一种,因发色如成熟的豇豆色,故名。它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1200℃高温下一次性烧造而成。此盘口沿一圈露白釉,俗称“灯草口”,器型规整,釉色纯正均匀。底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双圈楷书款。雍正朝官窑器。15、乾隆白地绿彩云龙纹瓷盘 口径18.2厘米,高4.2厘米,底径11厘米。在烧制好的白瓷盘上,以黑彩勾框,以绿色填色。盘心饰绿彩云龙纹。外壁饰二条云龙纹。龙纹刚劲有力,神态凶猛。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方章款,乾隆朝官窑器。16、乾隆五彩暗八仙纹瓷盘 乾隆五彩暗八仙纹瓷盘

口径20厘米,高5.3厘米,底径10.5厘米。盘口外侈,束腰。主纹饰为古代神话传说中“八仙”所持的葫芦、扇子、鱼鼓、笊篱、横笛、宝剑、阴阳板、花篮八种法器,称为“暗八仙”。底为“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六字方章 17、清黄地绿彩云龙纹瓷碟 乾隆朝官窑器。清代的官窑器有明确规定,黄地彩器只允许皇族使用,其他人均禁止使用,皇帝、皇后、太子、皇妃等皇室成员所用的数量亦有严格规定。18、商饕餮纹铜鼎 通高24.5厘米,口径19.5厘米。口沿上立双耳,三柱足。口沿外饰三组简化的饕餮纹。沭阳万匹农民王正明捐献。据此,省市考古队在万匹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战国铜盘 口径24.3厘米,高6.8厘米。为古代盛水器,二件。口沿下饰双兽耳,外壁饰云雷纹,纹饰繁缛,保存完好。清浦区城南高庄战国墓出土。20、战国蟠螭纹铜鼎 通高23厘米,腹径21厘米。涟水县原东风公社出土。此鼎带盖,附双耳,三兽蹄型足,纹饰细密,铸造精良,盖及鼎身满饰蟠螭纹。

明代从1436年到1464年间,因为没有出产任何带有官窑年款的瓷器所以被称之为空白期。青花瓷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瓷器,历史悠久也是非常好的艺术品。不过在空白期出品的青花瓷都是民窑所产,倒不是说民窑就不如官窑,那在当时的出产的青花瓷又有什么特点呢?其实说不定会有更加精致的青花瓷产出,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明代中期包含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六朝。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社会动荡,灾荒、战争连年不息,景德镇制瓷业也受到冲击,至今还未发现带有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陶瓷史上称这三个朝代为瓷器制造的“空白期”。

正统 孔雀牡丹纹罐

明中期民窑青花瓷器胎、釉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青花瓷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的器物胎质较为白细,继承了宣德时期的部分特征;后期与前期的比较相对粗糙些,釉面薄而白润,也有闪青或灰青色的,都光亮透明。特别是景泰时期釉面加厚,泛青的釉面似湖面青色。

成化 缠枝莲牡丹纹碗

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的工艺和造型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民窑青花瓷器中大、小罐较多,此时的罐肩腹丰圆,束径、器足外撇,罐型与元代近似,但罐身多比元代高。瓶的双耳以扁方耳、月牙耳、蟠螭耳多见。

正德 八卦纹象耳炉

折胫筒形炉正统后期开始流行,直至弘治,青花回纹筒形“天顺年”款三足炉被成化、弘治直接继承。小型琢器瓶、罐,大多用模印再镶接成型,接痕多并且较明显,器物内壁不修坯。盆分折沿、花口和圆口。总之,这时期制作工艺盘圈足较浅,足根内斜,有砂底和釉底。碗的圈足大而深。碗底常出现缩釉、芝麻点,碗底多是乳点状。瓶、罐、香炉是砂底,接痕明显,修胎粗糙。“空白期”的青花瓷的造型以生活器皿为多,另外,还有祭祀用瓷和盖罐、净水杯、香炉等。

天顺 “松竹梅”纹梅瓶

明代“空白期”青花瓷的青花:正统朝的青花瓷的青花清新浓艳,发色淡雅,笔线清晰明快,晕散现象少有,青花浓的地方有下凹不平褐黑色或灰青色斑点。景泰、天顺时期民窑青花釉层变厚和微小气泡,青花颜色显得松散朦胧,笔线晕散。

景泰-天顺 菊花纹筒式炉

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的纹饰

“空白期”画面布局疏朗,绘画用笔流畅,线条有轻重粗细变化。正统与景泰、天顺的区别主要在于正统纹饰细致秀丽,接近宣德时期的绘画风格。景泰、天顺时期的线条肥润柔软,正统时出现抖屈笔法,画面给人苍老古拙之感。“空白期”纹饰写意的多,图案丰富。人物题材采用简笔写意,内容有高士图、庭院婴戏图、苏东坡夜游赤壁图、张骞乘槎图、琴棋书画、八仙、三国故事、陶渊明爱菊图等。

成化 缠枝莲八宝纹碗

动物花卉纹饰题材有:牡丹湖石孔雀图、狮子绣球图、鱼藻图、蝴蝶图、池塘鸳鸯图、牡丹麒麟图等。还有松竹梅纹、山石松竹纹、折枝茶花纹、缠枝莲八宝纹、蒲草纹、梅花纹、灵芝纹、杂宝纹、菊纹、宝杵纹、芭蕉纹等。器物上也有用青花书写的梵文和吉祥汉字,如:隶书福、寿等。同题材的纹饰各时期的画法也不尽相同。

弘治 花卉纹罐

正统时期的卷云人物纹多以左右大片螺纹状卷云衬托人物背景,人物神情生动,线条流畅。景泰后期器物的画面趋于简化,在亭台楼阁后部只点缀远山、劲草,颇有意境。少有人物为主体的纹饰图案。麒麟纹在正统时多是蹲着昂首前瞻,大多与孔雀、牡丹组成主题纹饰,四周装饰火焰纹、杂宝纹点缀空白。

弘治 携琴访友图碗

天顺以后麒麟纹多画成蹲姿回首状,填白处的火焰纹、杂宝纹绘画的较为简化、潦草。花卉纹也有区别:正统时缠枝莲纹的花头似宝相花状,绘画细致工整,景泰时花心画成螺旋状,花瓣似芒穗,卷叶短而粗,中心叶片似桃实、豆荚,有点缠枝莲还保留元代特征,但画的比元代小许多。折枝瑞果纹或缠枝茶花纹,正统初时与宣德时一样画的比较写实,正统中期等景泰,画面呈现描意画,瑞果由三果简化为一果,花瓣随意点成“逗号”。折枝画为分开状。

正德 缠枝花卉纹碗

正德 凤穿牡丹纹

总之,明代中期的“空白期”前期,连年战乱,瓷器烧造也因社会的动荡而没落。成化时期,政治中兴,经济得到了恢复,制瓷业得到了发展,瓷器制作也趋于精细。成化到弘治青花瓷总体造型趋于俊秀轻巧,青花发色淡雅幽静,绘画疏朗。正德时期继承了成化、弘治的旧制,也有创新和发展,并且对后朝影响深远。

相关内容

康熙牡丹缠枝花卉青花喋(如...
嘉庆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
2024-06-02 23:27:16
东莞鸿城二手车(东莞哪里有...
古玩市场:1.聚宝坊奇石古玩城是目前东莞莞城区最大古玩市场。位于莞...
2024-06-02 14:29:06
青花椒和红花椒的区别(青花...
青花椒和红花椒的区别如下:红花椒。红花椒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干燥果皮...
2024-06-01 19:50:12
珐琅缠枝花卉纹碗价格(明掐...
掐丝珐琅的市场收藏行情逐年升温,其拍卖价格也是屡创新高,人们的收藏...
2024-06-01 17:53:41
赤峰北方花卉市场地址(赤峰...
如1楼所说 红山区有 松山区据我所知,似乎只有一间啊 具体位置...
2024-06-01 03: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