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用户心理分析(颠覆你所想关于新能源汽车的6个冷知识)
创始人
2024-01-04 09:47:37
0

“事实上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所有抱怨(电动车)续航里程的人,其实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开过电动车”。这是一位新造车企业的创始人在接受汽车之家编辑对话时的一句感慨。在他看来,有些人对电动车一味否定的态度并不真实客观,虽然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施和续航里程的确有所不足,但对于车主来说,也许他会觉得开电动车是个“不方便”的事儿,但绝对不是“不能”的事儿。

一直以来,围绕新能源汽车这个“新鲜事物”的质疑始终存在,但也许事实与你设想的并不相符。那么到底真实的用户心声是什么呢?为了认清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和趋势,汽车之家在60天内收集了超20万个有效样本,形成《汽车之家新能源汽车消费洞察蓝皮书》,获得了很多真实、有料、有趣的用户数据。而在这些宝贵的数据中,既有“用户拒绝新能源汽车主要是充电不便和续航里程短”等我们可以预见的事实,也有很多冷门知识——颠覆你对新能源汽车的既有判断、弥补一些你之前忽略的知识点~~

冷知识一:六线城市消费者其实更爱新能源汽车?

受限牌、限购、补贴利好等现实购车因素的影响,国内很多一线城市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因素,仍远大于对新能源汽车产品本身认可的“市场”因素。因此在当前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保有量上,一线城市十分领先——根据汽车之家大数据统计,新能源汽车现有用户在一线城市的占比高达37.8%,远超二线城市的12.5%。相比来看,燃油汽车现有用户则在各级别城市分布较为均匀。而在增换购意向上,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燃油汽车,二线城市都将迎来用户的增换购需求的高峰,汽车市场的购买潜力仍然较为可期。

但在这张图中,一个更为重要的数据则是在首购意向用户方面,六线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意向用户达到了20.7%,超过了一线城市19.8%和二线城市15.6%的意向比例。我们可以由此推测,六线城市或将成为用户首购需求集中爆发的区域,也是各车企提前布局的一个可参考方向。

事实上,已经有车企将自己的新能源产品集中向四五六线城市下沉,一位车企高层告诉汽车之家编辑,很多小城市和农村居民都有自家的车库或院子,充电设施上其实比一线城市更便利,这也是他们着重将新能源产品销往这些地区的原因。汽车之家大数据也显示,在一线城市,车主中拥有个人固定车位/车库/院子的仅占约35%,但在五六线城市,有超过6成的车主有自己的固定停车点。

而一旦解决了充电焦虑问题,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会大大提升,再加上充电比加油便宜、买车有补贴等因素影响下,用户对新能源汽车产品本身的认可凸显出来,六线城市反而会是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增量点。

冷知识二:买新能源车的用户90后居多?错!

当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消费人群逐渐成为新晋购车主力,而他们恰巧又与汽车电动化、共享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时机相遇,更多的人会将90后消费者与新能源汽车联系在一起。

不过这种情况尚未出现。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用户的年龄分布其实较为接近,主要集中在27-40岁;但从新能源汽车现有用户来看,31岁-35岁用户居多,这部分主要涵盖的是1983年-1987年的消费者,而90后的消费人群占比约为2.6%-10.1%,还比不上41-48岁以及49岁-55岁的新能源消费者占比。

当然了,由于燃油汽车现有用户的比例划分与新能源汽车总体接近,一定程度上说明了90后消费人群的购买力仍是阻碍其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原因之一,而且从意向用户来看,90后人群在新能源汽车购买意向中占比最多。但从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用户年龄仍略高于燃油汽车用户。

冷知识三:买完新能源车就后悔?事实恰恰相反

根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2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78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0.54%,新能源货车25.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11.49%。

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很多“新能源车主调查”接踵而来,“你买新能源汽车后悔了吗”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但事实上,每个新能源车主对新能源汽车的适应性、充电环境、用车场景不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个时候,基于真实用户心理和行为的大数据会给你更加直观的答案。

根据汽车之家大数据统计,总体来说,大多数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比较高。对于已是新能源车主的用户来说,他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比例为89.6%,也就是说其再次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概率高达9成;对于无车用户来说,有超过7成的人表示购车时会考虑购买新能源车;而且非限牌城市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高于限牌城市,这也意味着排除了限牌等外部因素,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也有不小的期待值。

冷知识四:有钱任性,新能源汽车用户比燃油汽车用户赚得多!

新能源汽车的意向用户到底有着怎样的消费水平?这也许是很多车企人士在制定产品战略时最想知道的一个参考因素,而汽车之家大数据通过海量数据调研,真真切切的告诉你一个事实:新能源汽车用户的收入水平相较燃油汽车用户高,而且家庭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比例明显更高。

收入的直接影响因素是职业,根据我们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燃油汽车用户主要从事的职业集中在三类:制造业、批发与零售行业与建筑业;但新能源汽车用户却不同,其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行业的比例相对较低,从事IT和金融业的比例反而更高。而且在工作职位上,新能源汽车用户也较燃油汽车用户更高,此外,“成熟中产”、“乡镇小康家庭”、“已婚小资”的用户群体也大于传统燃油车用户。

冷知识五:买了新能源车不敢开?其实新能源车用车频率远大于燃油车!

当你还在质疑一辆新能源汽车是否能满足你的基本用车需求时,真实的用户反馈会告诉你,新能源汽车每天的使用量其实远大于燃油车。

汽车之家大数据显示,无论是限牌城市还是非限牌城市,新能源汽车用户每天开车的频次都大于燃油汽车用户,而在行驶里程上,新能源车每天行驶里程也要比燃油汽车更长更远,每天行驶百公里的比例达到10%以上。

具体在车辆用途方面,对于新能源汽车用户来说,上下班通勤是其最主要的车辆用途,其次是短途郊游;非限牌城市的新能源汽车用于接送老人或孩子、跑业务或拜访客户的比例也很高,可见新能源汽车可以解决用户大部分的基本出行需求。但值得一提的是,对比燃油汽车,用户开着新能源汽车用于短途郊游和长途自驾的比例明显较低,从这一点不难看出,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仍有一定担忧。

冷知识六:用户一般会在电量剩余多少的时候去充电?

很少有人去调查新能源汽车用户到底在电量剩余多少的时候去充电,但这个极少人了解的“冷知识”却有大用处:包括车企在为产品制定续航策略时,是否要考虑到用户对“剩余电量”的敏感;还包括一些充电设施运营商,究竟要在多远的距离之间建桩,防止用户出现充电焦虑的状态?

新能源汽车用户一般会在电量剩余30%以下的时候进行充电,而有家用充电桩和单位停车场的用户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会随时充。而在充电次数上,对于每天开车的用户来说,每周充1-2次的用户占比39.3%,每周充3-5次的用户占比28.7%,而每天都充的用户占比31.9%。

新能源车市场火热

前言

新能源车的发展速度势如破竹,但即使是新能源车市场已如此火爆,目前仍有超过7成用户在购车时选择了燃油车。假如现在就有新车购买需求,大家会买电车还是油车?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电车和油车的实际用车差异(由于PHEV和REEV同时具有电车和油车的特性,下文以纯电动汽车代表新能源车进行对比分析)。

目前新能源车的痛点

购车成本普遍较高。“油电同价”一词出现有点时间了,实际上只是部分品牌将插电或增程车型做到相当接近燃油车的水平;而纯电动车型普遍比同级燃油车卖得贵,主要原因在于动力电池成本居高不下,且占整台纯电动车大部分成本。

生命周期内用车成本并不低。相信很大一部分用户是冲着低至1角几分超低用车成本增购或置换了电车。初期的成本骤降的确令人身心舒畅,但到换车时才发现,跑几万公里省出来的油钱在低保值率面前并不值得一提。除里程数足够大的商运用途外,里程数普遍不高的家用场景下,为降低用车成本而再去添置或置换一辆电车显然是不划算的。

续航焦虑、用车场景受限、便利度低。只要充电基础设施容量与新能源车保有量之间存在矛盾,续航焦虑将一直困扰电车用户。

实际用车过程中还将面对如城市公共充电站点离住所较远、充电车位被燃油车占据、私有车位申请安装充电桩手续繁琐等影响电动车体验的问题;加上偏远地区要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的难度较大,想一台车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电车基本难以实现;且就算快充能实现30分钟恢复300公里续航,与油车相比3分钟恢复700-800公里续航也还是有20多倍的速度差距;最后,造价高昂的换电站注定不可能遍地开花,且算上排队等候和换电耗时,实际体验并没有听上去美好。

电池损耗。纯电动车在使用了一定里程数后,难免会出现SOC容量下降的情况,虽然有电动车品牌公布行驶32万公里后电池平均损耗约12%,但也有不少车主在出保后出现故障或续航大幅降低而需要自掏腰包维修或更换动力电池。

跑高速、低温或使用暖气导致能耗升高及续航变短。从电机的效率MAP图可知,单档电机在高速行驶时并非工作在高效区间,导致能效降低。

低温会对动力电池放电容量产生影响,对酸铁锂电池尤为明显。在0℃、-10℃和-20℃的环境下,磷酸铁锂电池的放电容量分别相当于25℃温度下放电容量的88.05%、65.52%和38.88%,必需消耗自身的电量对动力电池进行热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体验。

传统的PTC陶瓷加热器简直是新能源车的续航杀手,新型热泵空调的制热效率大幅提升,只是造价又不那么友好了。

零排放的纯电动车,暂时也说不上真正环保。不可否认,电机98.5%以上的最大效率的确是内燃机望尘莫及的,如果是清洁能源且电池得到合理回收,零碳排放的电动车无疑是相当环保的;但现实是我国如今仍以火力发电为主(2022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30.26%),加上电网的损耗,实际电车32%的能量利用率比燃油车40%左右的热效率还要低。

因电机工作特性与内燃机截然不同,电动汽车存在的诸多痛点,恰好是燃油车的优势所在,大概可以总结为:动力系统技术成熟,可靠耐用,维修成本较低;拥有更熟悉的驾驶感受,并可尽情享受动力性能和驾控乐趣;适合高速、远行和自驾游;冷暖气随心开,旅途更舒适;尚可接受的用车成本;快得多的续航恢复速度。

新内燃机技术

相比电驱技术的波澜不惊,逆势而上的新内燃机技术令人更感兴趣。受制铁损、铜损和机械损耗等,电机最大效率在达到96%~97.5%后几乎再难有突破;而最大热效率只有40%左右的内燃机反而存在更大的潜力可挖。

在大部分用户仍选择燃油车的当下,不少车企选择继续发掘现有燃油发动机的潜力来提升旗下新车的产品力,如在本已足够优秀的1.4T发动机基础上更进一步,用多项新技术带来了全面的性能提升。

深度米勒循环。1.5T EVO II发动机采用了进气门晚关的深度米勒循环代替1.4T的奥拓循环,以达到发动机膨胀比大于压缩比的目的,从而实现更高的压缩比以提升燃效。

全新VTG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可在不同转速和工况下提升进气效率,兼顾了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通过自动调节蜗壳截面的叶片角度改变气流角度和速度,在低速时较窄的叶片开角更有助于进气气流于推动涡轮做功,改善涡轮低速响应,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中低转速工况下涡轮迟现象;高转时则以更大的叶片开角获得更大的进气流量。

350bar高压燃油喷射系统。1.5T EVO II发动机喷油压力提升至350Bar,单循环喷油次数也由3次增加至5次,可更精准地控制发动机喷油量,燃油雾化效果也更好,可有效减少湿壁现象,提升燃效。

基于MPA匹配电子水泵,配合电控旋转阀门,根据不同工况切换冷却液的大小循环:高速行驶和冷机工况下,使用小循环降低循环速度,快速热机,加快出暖风,并降低油耗和排放;在激烈驾驶或堵车工况下使用大循环降低发动机温度。

APS等离子缸体涂层,1.5T EVO II发动机取消了原有的缸套,并采用APS等离子缸体涂层技术,可令机油储存在涂层和活塞环之间,进一步降低摩擦,发动机内阻降低有助于热效率的提升。

此外,结合连续可变排量机油泵、主动式油气分离器、排气门中空充纳,VVT可变正时系统等多项技术的加持,1.5T EVO II发动机都有多方面的实际性能提升:动力性能提升。最大功率提升7.3%,由1.4T的110kW提升至118kW;峰扭转速区间也由1750-3000rpm扩展至1750-4000rpm,更宽的扭矩平台提升了加速表现。

38%高热效率带来的燃油经济性提升。新发动机热效率比1.4T提升8.6%至38%,处于涡轮增压阵营中的领先水平;燃油经济性提升幅度同为8.6%,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6.7g/km。

可使用92#汽油进一步降低用车成本。在油耗显著降低的同时,官方明确1.5T EVO II可放心使用92号汽油,且不会对动力体验有影响,也不会影响发动机寿命。经过粗略计算,以7.47元的92#油价,1.5T使用92#汽油每公里成本仅0.48元,与一台A0级掀背车相差不大,相比使用95号汽油的1.4T车型降幅达15.62%,相当于了打个85折,对喜欢德系大空间SUV但又精打细算的朋友来说是重大利好。

智能化程度是否是分水岭

不可否认,用户喜欢新能源车的一大原因是智能化程度普遍更高,包括智慧座舱和智能驾驶辅助;但本质上智能化程度并非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随着用户需求的转变和传统大厂在智能化方面的发力,燃油车在这方面并没有完全落于下风。以上汽大众23款途观L为例,就配备了功能全面的IQ. Drive L2级智能辅驾和MOS 3.X全新一代智慧车联系统,ACC、车道保持系统以及PLA智能泊车这些智能驾驶辅助配置在生活中都足够实用,不会沦为买时心动,买后闲置的鸡肋配置。

总结

总的来说,电动车凭更科幻的外观、更迅猛的动力,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用户及喜欢尝鲜的用户;但因纯电动车未能显著体现全生命周期用车成本优势,并增加了续航焦虑、电池老化等潜在困扰,对像我这样的保守派车主来说吸引力其实有限。

相比之下,燃油车却能让我们活得更洒脱一些。我们看到传统车企正极力提升燃油车智能化程度以及降低其使用成本,如1.5T EVO II发动机的列装,就令它在强势的新能源车抗衡的过程中,多了一把反击的利器。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