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大众新能源电池(大众ID系列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如何)
创始人
2024-01-03 01:41:10
0

大众ID系列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如何?为什么卖不过国产新能源车?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和大众的汽油车一样,ID系列产品在产品界定上仍然是大众所拿手的不张扬妥当线路。产品造型设计不追求完美新潮夸张,反而是竭尽全力与大众目前产品的设计方案相切合;驱动力指标值不追求完美激进派优秀,续航力、加快足够就可以;智能化系统层面,能用就可以了,不求有功不求有功;就连安全驾驶层次感,也是务求合乎大众一贯的层次感特性,不生硬,不探险。

ID系列产品要想在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以守为攻,必须取长补短,较大程度上开发设计自身目前的客户资源,开发设计她们很有可能感兴趣的产品,而不是去和特斯拉、蔚来们PK智能化系统。

问题取决于,在欠缺充分的闪光点吸引住这些寻求个性化和智能化系统的顾客与此同时,大众也虚高了奔着大众LOGO而成的客户对电瓶车的兴趣爱好,20万左右的价钱,她们更有可能依照好朋友的强烈推荐,去买途观L、探岳、途昂们,而不是生疏的电瓶车。

自然,针对这些认同ID系列产品不张扬实干产品力的车友而言,她们也会吝惜向身边的人强烈推荐ID,这可能是ID系列产品每一个月销售量可以保持提高的缘故。

但对绝大多数纯电车的品牌定位策略,他们买一辆纯电车,更注重的我觉得或是智能化系统、电动式化,而这,刚好是ID系列产品最不拿手的。

ID系列产品的销售量现阶段为什么还可以看得以往,近2000家地区代理的方式贡献很大,他们让大众从一开始就具有了特斯拉、蔚来们难以企及的方式遮盖工作能力,但ID现阶段采取的方式模式或许一样给ID系列产品的发展趋势打上咒印。

在中国新能源电动车销售市场,ID系列产品是现阶段极个别从一开始就选用了双品牌营销模式的产品,由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各自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同一款型号的不一样版本号。

在汽油车销售市场,双品牌方式并许多见,大众也是这类玩法的取得成功楷模之一,其特点取决于可以在品牌中间产生良好的内部结构市场竞争,虽然是以一定水平的自然资源消耗为成本。

和汽油车时期不一样,推销产品电瓶车那样一个销售市场接受程度尚并不是很高的新品类,生产商必须做的不单单是去让顾客对产品留有印像,更要集中化散播和营销推广火力点去告之顾客:有什么必买这一款汽车的原因?

例如特斯拉、小鹏集中化资源去注重智能化系统,蔚来突显换电方式和客户运营模式的特有性这些,而ID系列产品在产品本就中等的情形下,却分散化了产品散播的火力点。

上汽大众找刘亦菲给ID.4X品牌代言,要想扩张这款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产品品牌形象,这实际上是在用卖汽油车的逻辑思维在卖电瓶车,高效率并不高,但即使如此,旁边一汽大众家的ID.4CROZZ也享有不上这种斥资昂贵的曝光量。

和特斯拉们对比,大众实际上需要花更高的活力去说动顾客,为何这些人需要挑选那样一款看上去和大众汽油车相距较小的电瓶车,但她们做的显而易见还还不够。

更主要的是,ID系列产品的品牌品牌形象营造几乎为零,与蔚来、理想化、小鹏、极氪们有着很多忠粉不一样的是,ID的品牌优越感不强,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重视的是分别承担的车系,ID品牌的营销推广,可以说成几乎没有。这可能是冯思翰最应承担的一部分。

天崖君对那种买了或是提前准备买ID系列产品汽车的顾客开展调研,发觉绝大多数人都对ID系列产品到底是个怎样的品牌没什么感觉,只了解是大众的电瓶车。

而针对目前的年轻人顾客而言,对品牌有好感是其对一辆电瓶车造成购买欲望的最重要前提条件,而在中国市场,大众刚好绕过了这最重要的一环,就做好了简单直接的卖新车。

也许是为了更好地在最大的水平运用传统式方式的与此同时,处理窝里斗及其资源消耗等的问题,大众在营销推广ID系列产品时尽管沿用了双品牌方式,但也对ID渠道方式开展了创新,选用了处于传统式汽车4S店和品牌直销店中间的“代理制”方式,但实际上的成效并不理想化。

所说代理制,便是原来的代理商变化为地区代理,有经销权,可以享有产品的盈利,但在门店的基本建设、经营、服务项目尤其是产品标价层面的主导权,交由南北大众品牌。

以往,南北大众将产品生产制造出来后,只要依照有效的市场价厂家批发给代理商并加强中后期服务项目,就可以资金投入到下一款型号的产品研发中去;在市场销售阶段,代理商则占有着主导地位,有权利去依据市场状况制订多元化的营销策略,完成收益的利润最大化,因此同一款车,在一些地区有特惠,另一些地区却很有可能会抬价。

传统式构思的益处是可以最大的程度上激起代理商的主动性,但这也是许多招数和乱相的由来——我国乃至必须建立现行政策去确保顾客没去汽车4S店维护保养的支配权。

大众显而易见也看到了这一点,但问题是,南北大众不太可能一夜之间具有管理方法好一千多家“地区代理”的工作能力,地区代理也不会甘愿当“打工族”,把市场销售的主导地位拱手让人。

2022年10月份,上海某大众代理商因擅自对ID.4X和ID.6X开展了达到2-4万左右的减价,引起已买车主不满意,最后遭受生产商惩罚,但事实上,除非是采用完全的自营方式,不然地区代理擅自减价的个人行为不太可能完全避免。

这就显现出了大众“代理制”的缺点:既没法不断加强地区代理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也没能完全创新ID系列产品对比传统的车辆的全新升级产品和品牌品牌形象。

江淮大众增资获批,官方告诉财经网汽车,产品组合框架达到预期目标后,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江淮。

11月2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接到江淮大众的通知,江淮大众增资相关事宜已获得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备案通过。

今年上半年,大众(中国)与江汽控股达成协议,双方将对合营公司江淮大众进行增资,增资完成后,大众中国将持有江汽控股50%的股权,对江淮大众所持股份将由50%上升至75%;江淮汽车持有江淮大众的股份将由50%变更至25%。

财经网汽车就上述消息联系到江淮汽车有关人士,对方表示,江淮大众获增持一事,标志着江淮与大众战略合作进入新阶段,“产品组合框架达到预期目标后,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江淮。”

车型方面,该位人士表示,目前,从产品属性来看,江淮大众仍聚焦在新能源乘用车,第一款车型将来自大众MEB平台。随着2022年中国汽车股比放开,在国家政策以及双方协议框架下,带来更多产品,包括纯电动汽车、燃油汽车以及插电混动汽车车型。

除了将思皓X8?全面对标大众MQB平台,江淮汽车还将通过与大众汽车进一步深化合作,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在产品品质上,坚持对标德国VDA质量标准,进一步吸收大众汽车造车经验,从各个层面反哺江淮自主,形成良性的有益循环;在企业管理上,学习和借鉴大众汽车在高效发动机、车身轻量化、平台开发、先进工艺等方面拥有的成熟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公司经营上,汲取大众汽车在经营市场、用户、品牌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改善公司经营业绩,提升用户服务体验,创世界知名品牌。”

大众加码新能源

江淮大众成立于2017年,由江淮汽车与大众(中国)共同出资成立,双方各持50%股份。在此之前,《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曾明确规定,“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含两家)以下生产同类(乘用车类、商用车类、摩托车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但随着政策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倾斜,该项规定不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企业。

在江淮大众从新规中诞生之前,大众集团在华合作伙伴一直是第一大车企上汽集团和第二大车企一汽集团。同时,得益于两大车企的背书和自身的产品实力,大众在中国销量常年位列第一。

相较于江淮汽车,大众集团在此次合资公司中扮演的角色似乎更为外界关注。2017年,事发已有两年的“排放门”事件不仅为大众带来了230亿美元的天价赔偿,还使其几乎丧失北美市场。这也成为大众向CASE(互联网化、无人驾驶共享化和电动化)加速转型的重要推力。而中国市场销量占大众全球销量的四成,已成为大众决不能失去的市场。若想在全球与竞争对手角逐,保持优势市场的绝对地位,至关重要。

因此,江淮大众于大众集团而言,既可以为其专攻新能源领域,又可以为大众的在华战略扩充版图。

业内看好品牌提升

“在成立初期,大众在新能源领域内并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即使有产品也会优先考虑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江淮大众在与南北大众的争夺中属于弱势的一方。”汽车分析师任万付告诉财经网汽车。

不仅如此,近年来“商强乘弱”成为江淮汽车难解的局面。数据显示,2019年江淮汽车累计销售46.2万辆,同比下滑8.91%;其中乘用车销量为16.3万辆,同比下降17.8%,商用车全年累计销售25.9万辆,同比下降2.3%。

2020年1月至9月,江淮汽车累计销售33.3万辆,其中乘用车10.8万辆,同比下滑15%;商用车21.3万辆,同比增长18.4%。

江淮汽车2019年财报显示,尽管扣非净利润为-9.78亿元,依靠计入2019年年度损益的11.17亿元政府补助,江淮汽车实现盈利。此前,江淮汽车已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为负。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认为,江淮汽车近年销量陷入下滑,乘用车表现尤为明显,获得大众加码有望扭转该局面,“而且大众增资以后,江淮汽车股价因此得到抬升,有利于将江淮从困境中带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协议,大众集团承诺授予江淮大众基于其纯电动平台的4-5个大众集团品牌产品,且将优先考虑在江淮大众投放B级、C级车,以及潜在的商用车产品。

成立至今,除了推出拥有独立logo的“思皓”品牌,江淮大众未曾从大众集团直接导入任何一款车型。今年,在合资公司被大众集团宣布持续加码后,江淮汽车股价一度在8个交易日翻倍。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以商用车起家的江淮汽车,乘用车领域表现差强人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品牌在乘用车市场存在感不强,定位较为低端,而汽车产业变革和混合经济改革则恰好为其带来了机遇。先是牵手头部造车新势力的蔚来、再是联姻巨型跨国车企的大众,这个在国内仅算中等规模的整车企业仿若新生、并直接入局新一轮产业竞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