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新能源汽车分离模式(海南新能源汽车分离模式)
创始人
2024-01-05 21:22:35
0

换电模式,又回来了。

这个曾经被"判为死刑"的补能方式,卷土重来成为众车企争先布局的香饽饽。

政策推进,国标落地

工信部两度点名发展"换电模式"。

今年4月,工信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根据通知,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换电模式"车辆不受此规定。7月23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将大力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研发换电模式车型,也会支持北京、海南等地方开展试点进行推广。

8月12日,由北汽新能源、蔚来汽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牵头起草的GB/T《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通过审查,换电模式有了官方标准。

政策推进+国标落地,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已经站上了风口。

北汽、蔚来持续布局,长安、吉利、广汽跟进

国内一直在做换电模式的只有北汽和蔚来两家,北汽深耕B端市场,蔚来则一直布局C端市场。7月27日,北汽集团与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持续在换电领域展开深度合作;9月11日,北汽新能源与法电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换电市场深耕、出行生态构建、储能项目应用及V2G等前瞻技术领域深化合作。

8月20日,蔚来发布BaaS电池租用服务,提供车电分离、电池租赁、可充可换可升级的服务,蔚来的车电分离比较典型,不仅仅做到了真正的物理车电分离,还做到了金融分离,将车身和电池分离开来,电池单独进行每月付款租用。

另外,诸如小鹏汽车的电池租赁计划、哪吒汽车的电池银行仅仅是金融模式的"车电分离"

,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车电分离。

随着政策推进和国标落地,换电模式也迎来了一些新玩家。

7月30日,长安新能源成立重庆换电联盟,并与奥动新能源正式签约,将以换电模式服务长安新能源E系列车型;9月16日,吉利科技集团在重庆展示了智能换电站,并宣布换电模式率先落地重庆两江新区,今年计划将在重庆建设完成35座换电站;8月20日,广汽新能源埃安S换电版车型正式上市。

优势虽多,但困难不少

从目前来看,在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问题上,国内已形成共识,即"慢充为主,快充为辅,鼓励换电"。但无论是慢充还是快充,更或者是换电,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在不考虑局限的情况下,换电模式可能是三者之间的最佳方案。

相比之下,换电模式补能过程比加油还快,且无需停车位支持,更显集约高效。并且,还可以通过车电价值分离,可以降低消费者购买门槛,解决新能源车残值低的问题。而通过电池的统一管理、集中慢充,能有效保证充电安全与电池寿命,还能帮助城市电网削峰填谷,消纳更多的可再生能源。

在不考虑局限的情况下,换电模式确实是新能源汽车补能的最优解,但如果考虑局限呢?换电模式可能又是三者之间的最不优解。

从成本来看,北汽新能源官方曾公开表示,一个换电站的建设成本近1000万元,每个站按标准至少需要储备替换电池28块,每块电池的成本标价为11.5万元,仅电池储备的成本就高达322万元。此外还需加上场地费用、人工费用以及电力费用,这意味要想全国大规模铺设换电站,成本将会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级经济师徐长明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仍然是一个政策推动的市场,2019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是114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是100万辆,其中80万辆是政策推动的,离真正的市场驱动还有还有一段距离。因此,从规模上来看,即便是做B端市场,也难以在全国大范围内盈利,何况这些做C端换电的车企。

从标准来看,一年100万的销量还要是全国所有车企新能源汽车的总量,在分到各个车企中,一个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很少很少,况且同品牌的不同车型不仅会存在电池尺寸不一样的情况,连供应商都可能不一样,甚至同一车型的不同版型电池都不一样。

这意味着,要发展换电模式,首先要统一自己品牌的电池尺寸,做到可以互通互换,同时单打独斗也不能解决问题,这是需要整个行业的统一,你说这要是统一整个行业的充电接口还行,统一电池尺寸可就真的太难了。

写到最后:在政策和标准的推进下,换电模式又回来了,但是此前换电模式被"判死刑"的原因依然存在于其中,成本、规模、标准三大问题依然是阻碍换电模式推广的主要原因。目前,北汽新能源坚守B端市场并不断向C端拓展,蔚来则是一直耕耘C端市场,前者的B端市场已经开始盈利,后者的B端市场还处于非盈利状态。

新入局的吉利、长安、广汽,此次发布换电技术,在笔者看来更多的是为了响应号召,短期内不会有太大规模的铺设,更多的是在向外界表明"换电技术,我也有"这样一个态度。

3分钟实现完全补能固然好,但换电模式想要大规模推广,还需任重而道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大家现在在新闻里听到的区块链,常常与虚拟货币联系起来,实际上区块链远远不止于此。首先,区块链是信任引擎,是保障可信数据的技术;第二,区块链是改变生产关系的技术。有一种说法是,两大改变世界的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人工智能改变的是生产力,区块链改变的是生产关系;第三,区块链是整合资源的平台技术,能够把跨行业的资源,包括金融、技术创新、人才参与,有效而极具创造性地整合到各种实体行业中。在接下来的演讲中,我会使用具体案例进行说明。

在进一步推进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时候,我们看到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首先,电池成本与寿命的矛盾毫无疑问是非常大的挑战。电池的高成本带来了消费者购车成本和购车意愿的问题。这必然不利于新能源 汽车 行业的快速成长。

第二是电池整体技术尚未最终“尘埃落定”,还在不断演进。这当然不是一件坏事情,真正有生命力的行业才会这样。刚才张院士讲得非常好,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不可避免地让整车厂商面临如何将快速成长的技术与自身的产品周期相结合的挑战。

第三是安全方面的问题。大家有时候会从新闻上看到电池着火的情况。而据有关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电动 汽车 安全事故分析中,电池问题引发的事故占据60%以上。

此外,新能源 汽车 电池使用效率极大限制单次充电的出行范围,虽然已经较以前大大改进,依然难免影响出行体验。

那么,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数字化挑战呢?关键是动力电池具有很高的产品价值和潜在环境影响,所以生命周期很长,从生产、整车集成、用户使用、二次回收作为储能设施、电力使用、最终环保回收,跨越了很多行业。跨行业数据收集和可信流转、共享非常困难。特别是电池厂商和整车厂商,这两个数据孤岛如何打通,如何进行数据共享共用?电池使用过程中,消费者和充电站运营方也掌握着一部分数据。能储环节的当地供电商,回收环节的环保回收厂商,也都会有自己的数据。进而,不要忘记,金融行业也可以是数据流的利益相关方: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四成以上,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说,如何在可信数据流转的基础上,引入金融资源,降低整车厂商和消费者的成本压力?

前面提到,区块链是跨行业数据整合的引擎。它能做到让不同来源的数据通过隐私计算,在数据所有权被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形成数字孪生。这个数字孪生有很强的针对性。此前,当出现产品问题的时候,因为跨平台跨行业数据无法互通等问题,很难进行精准定位, 汽车 产品的召回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例如,原来发现了一个问题,需要召回60万台车。现在我们在区块链技术提供的可信数据保障下,通过此前很难做到的跨平台数据整合和数据分析——对动力电池和新能源 汽车 进行非常精准的分析,发现非常高颗粒度的“问题组合”,或许就可以把召回的规模缩小到几千台甚至几百台。精准召回不但对消费者的安全是一种保障,而且可以极大降低整车厂商的成本。

电池数据的价值也还有待挖掘,不单单是电池生命周期和整体使用情况。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新能源 汽车 各个组件当中,动力电池能源供应系统收集上来的数据是最完整的。这样完整的数据不仅在动力电池自身的商业模式当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对用户体验提升甚至城市管理也都有价值。

可以说,动力电池,是新能源 汽车 的关键 。我们可以把动力电池中嵌入相关的物联网设备;这个物联网设备和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在确保数据可信、不可篡改同时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收集数据,不仅可以形成动力电池可信的数字孪生,也帮助形成新能源 汽车 本身可信有效的数字孪生。此前,摩联 科技 与万向区块链合作推出了区块链蜂窝无线模组和PlatONE联盟链数据存证平台,能够赋能海量物联网设备数据的安全上云可信上链。

再谈到商业模式,无论是回顾燃油 汽车 的发展 历史 ,还是展望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前景,如何让实体行业有效引入金融资源,都是拓展商业价值的重要方向。 车电分离指的是在换电模式基础上,车主购买整车后,由电池管理公司回购电池产权,车主以租赁方式获得电池使用权。 车电分离如果能够做到位,动力电池及充电站就可以成为资产包,且和新能源 汽车 本身是分开的,大家就可以针对资产包进行融资。这不仅仅是概念或者梦想,我们已经在和业界领先的公司在这方面展开了合作。

这个商业模式进一步规模化以后,会带来几个好处。第一,串联电池生产、销售、运输、使用、回收、检测和改造再利用等各方的协同网络,高效可信的电池流转助力各方利益计量和分配结算,提高传统业务衔接协作效率;第二,能够让更多金融资源以可信方式进入迫切需要 社会 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新能源 汽车 行业,有效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第三,形成非常好的节奏。在新能源电池行业刚刚起步的阶段,车电分离后带来的商业模式有相当的稳定性。未来无论技术如何演变,这个行业都能够有效得到金融资源的配置,从而反过来为新技术的发展带去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活力;第四,对于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对底层资产进行穿透式监管,一方面可以实时掌控资产的运行收益,有效降低了资产和资金风险。

而对消费者而言,购车成本会直接下降。比如以前买辆车30万,现在买车只要18或者20万,剩下的就是每月付车电分离的使用费,这是未来会推动的。同时也可以缩短充电时间,缓解续航焦虑;对新能源电池厂商和整车厂商而言,有机会引入更多的金融资源,提升运营效率,改善电池安全,减缓电池衰减;对政府有关部门和管理机构来说,通过动力电池和物联网设备,通过区块链技术形成可信、可靠的数字孪生并资产化,如碳中和等治理目标就可以更好地通过整合 社会 资源来管理和实现。同时也能够促进电池标准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要实现新能源 汽车 的车电分离,我们当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第一是重资产:换电站建设前期投入高,融资需求大;第二是车企配合难度大:标准化技术应用推广难,不同车企不同车型差异性显著;第三是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开放使用形成规模效应;第四是运营服务体系不完善:电池多方流转难追溯。

为什么要讲挑战?传统的信息化技术难以建立多方间的信任,而且需要完整的顶层设计。面对以上的这些挑战,很难进行完整的顶层设计,势必会形成摸着石头过河的局面。要保证过程中整个业务方向不会失控,就是区块链组织生产关系所发挥的作用。

不仅是 汽车 ,所有跟新能源能储相关的行业,如未来城市的能源基础设施,都可以使用物联网+区块链+隐私计算,通过对可信数字底座的打造,实现可信的数字孪生并资产化,从而降本增效,创造企业、消费者、政府机构多方共赢的 社会 经济价值。而这些我们并非仅在策划阶段,都已经实践中了。 包括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的动力电池资产化、在电动大巴上采用区块链基础上的电池与新能源管理等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