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放量节奏提前(大家认为新能源汽车什么时候可以普及)
创始人
2024-01-06 13:12:39
0

那现在正在普及中,因为它的成熟度和可靠性都得到了较充分的验证,并在持续验证中;而且它是像纯电动过渡的一个更加稳妥和经济的驱动形式,因此我认为是在未来几年内就能得到迅速普及的一种形式。举个数据的例子:

我认为目前还有些问题尚待解决,比如续航里程,充电的方便程度,充电的速度、电池安全性等,哪一个环节都没有做到能够和燃油车分庭抗礼。所以,什么时候普及,取决于它的核心部件什么时候足够成熟和安全。我认为目前阻碍纯电动车普及的瓶颈,主要责任都出在电池系统上!

电动车核心就是电池、电机、电控。

综上,关键就看电池啥时候能搞定,搞定电池的一系列问题(续航啊、安全啊、充电啊),那纯电动车普及是水到渠成的事。

别太过于乐观和理想化,我们现在国产所谓的新能源车都是些技术含量不高的电动 汽车 ,它的技术含量虽然标榜三电合一,但实际上和以前的电瓶车来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无非是电池和控制器更加先进一些。再放眼5-10年量产电池技术也很难有实质性的飞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并不是很容易突破的瓶颈。

城市的电力供应是否能满足纯电动 汽车 的普及?能否支撑每个家庭一天20度左右的用电量需求?没有科学、长远、系统的规划发展,而通过臆想定出燃油车退市的时间表是件很可笑的事情,这就像我们国内的很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完工时间并不是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制定,而是以某个大事件的发生或管理者人为的意志为完工的时间点一样。

今天我们的新能源 汽车 (电动 汽车 )只是虚假的繁荣,是通过政府补贴和对已经非常环保、成熟的燃油车进行限制而得来的。有人觉得2025年新能源 汽车 会全面爆发,但我并没这么乐观,现在很多电动 汽车 从200公里增加到300公里续航无非都是增加电池数量,获得政府补贴为目的,根本不是电池技术的提升 ,5-6年后我们可能未必迎来稳定、安全、可靠续航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的电池技术,但现有蜂拥而上马的技术不成熟的电动 汽车 的电池普遍会寿终正寝,将会给电池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带来巨大的压力,要知道到今天我们连垃圾分类还都做的相当不理想,所以如果电池不能妥善处理,那将不是比燃油车污染更大的问题,很可能会导致断子绝孙的命运,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不断透支环境发展眼前利益而遭受的报应。

提前报废掉燃油车似乎排气管少排点尾气,但报废一辆 汽车 产生的污染和生产一辆难于处理、寿命有限的电池车所对环境的影响往往被我们心安理得的忽略了,这就是在利益面前人是很难战胜灵魂的。现在全球的气候异常,冰川加速溶解,似乎并没有让我们止步于对安逸生活的享受。

新能源 汽车 主要两个发展方向,电动,氢燃料。

过去我国 汽车 行业里,大家经常引用德国、丹麦一些国家的禁售燃油车倒计时,强调2035年是一个大关,工信部之前也有强硬的声音,表示中国也将制订禁售燃油车时间表,但过了几年多时间,仍没有具体的方案。

现在来看,政策还不够明朗。我个人认为,新能源 汽车 的普及有几个前提条件:

一是政策。在政策上,要有严有松。

严的方面是,要大力推动公务用车、公共交通、商用货运、特种车辆、特殊区域,加快强制更新为新能源车。例如港口,机场,封闭的厂区,里面的车辆都是仅在本区域内进行作业的车辆,具备良好的充电环境和充电时间,为什么不用新能源车辆呢?在北京首都机场我就注意到,几次乘坐的摆渡车仍为燃油车,排放大量的尾气,我用鼻子就可以判断,尾气排放根本就是不达标的。

松的方面是,要给低速电动车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经济的角度出发,电动 汽车 并不是续航里程越高越好,而是根据需要,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县城,市民对低速的电动车需求很大,因为他们每天的车程只是10-30公里,买一辆续航里程在80-150KM的老年代步电动车就足以满足需求。但是低速电动车,怎么界定?怎么管理?所以在电动 汽车 的发展上,要兼顾各方需求,合理规划方案和制订完善的政策。

二是配套。必须加快跟进。

充电、加氢燃料电池,是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必要配套条件。目前,充电桩发展较快,截至2019年10月,中国电动 汽车 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数据,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47.8万台,其中交流充电桩27.8万台、直流充电桩20.0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488台。2019年10月较2019年9月公共类充电桩增加1.2万台。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9月,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桩约1.6万台,2019年10月同比增长68.0%。但是,一些品牌不匹配,不兼容的问题,充电桩利用率不均衡,仍比较突出。在很多城市里,通过地图寻找充电桩,经常出现不能用、损坏的情况,无人维护。

三是技术。要突破瓶颈。

电池的成熟性、稳定性、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自燃现象大幅降低了。但是成本、回收环节,仍有较大的问题。电池在整车的成本上占据较大,一旦涉及换电池的环节,让消费者难以承受。特别是换下的电池,还没有很好的形成梯次利用,资源浪费,处理不好,也一样污染环境。

在这几个因素能够充分解决的前提下,我认为,在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的城镇,有希望在十年内得到普及。在西北、西南边疆这些地广人稀的区域,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工信部2025年禁售燃油车的信息虽然没有实锤,但是无风不起浪也是老例。目前长安、北汽以及其他小厂制定阶段性禁售燃油车计划,以及2025年彻底停产燃油车计划也从侧面印证了工信部信息。

那么电动 汽车 的普及节奏就可以大致判断了,从第一款国产EV上市销售到2017年保有量不过170万左右,而2018年仅上半年的销量就超越现有量的2/3,预计完成目标为200万辆。按照现在的普及速度来看,这七年内电动 汽车 的市场占有率会达到15%~20%。尤其是北上广深这些一线限行限牌城市,倾斜会越来越大。

但电动 汽车 毕竟是新生事物,任何一种新生事故如果没有刚需或者特别大的领先差距,普及的难度都会很大。电动 汽车 的优势仅在于用车成本,使用便利性还不尽人意。

可政策的大力推行是势不可挡的,普及阶段不仅是让消费者主动或被动的接受这一车型,更是 汽车 研发企业技术积累和突破的过程。

如果汽油2元一升的话没人会在乎用车成本,但是高昂的售价已经让用车成为很多人的负担,电动 汽车 的优势也就逐渐显现。一旦续航里程或者电池成本突破限制,这种车会迅速取代燃油车。

新能源 汽车 目前还存在不少使用困难,缩短充电时间,电源容量大一些。普及介决全国性或地域性充电桩设置,投资大,那个部门投入,须多个部门配合协商,问题多,麻烦。如果是全面普及,只能长期观望。

真正的达到普及的话,我觉得应该最少在十年以上,除了相关充电配套设施的完善和电池充电技术的普及与提高,还有老百姓对新能源 汽车 的接受度。

汽车 毕竟是能源利用的终端,只有新能源普及了,新能源 汽车 才有普及的条件。

就我个人而言,对内燃机有着自己的热爱,这是情怀。内燃机从19世纪诞生到如今一百多年了,经历了很多技术上的变革。所以,每一台机器都是一代又一代工程师的心血,如果真要取代内燃机,那会有很多人就面临失业的。

我认为内燃机在未来20年内不该被完全替代,而是继续在它上面寻找技术的革新,应对环保问题。

你先买我们马上跟上

新能源汽车强势崛起只是起点

汽车行业一直笼罩在阴云之中。传统汽车4S店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关门潮。交通拥堵、事故频发、油价上涨以及疫情的到来,都给汽车行业带来了沉重打击,汽车行业冬天到来的声音成为所有人的共识。甚至有人认为,随着公共交通的发展,汽车产业将彻底进入冰河时代。

然而,在汽车行业的不利声音中,新能源汽车却以强势的姿态冲击着整个汽车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也不例外,因为各级消费补贴和政策支持,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世界领先的国家,堪称汽车产业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回想起那些说新能源汽车不能发展的声音,现在看来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而新能源不仅有市场、增长速度快,而且发展潜力巨大。当然,期待汽车产业全面进入黄金时代,仅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谈谈适用于自动驾驶等所有汽车产业积极发展的多元化道路、智能座舱和软件系统。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强势

新能源汽车就是人们经常听到的电动汽车。与传统车辆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动力模式,当整个汽车行业还没有关注电动汽车的时候,谁都没有想到的是,特斯拉这样一家不销售传统燃油车、没有汽车行业资质的车企,却成为了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汽车公司。的市场价值。一个位置。

事实上,早期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处于混乱状态,没有完整的产业可言。然而,邀请特斯拉来华发展并建厂生产销售后,相关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配件、人才、经验等呈现出生态发展模式,让不少国内车企也开始大力布局。开发新能源汽车,并迅速形成消费者熟知的汽车品牌,与特斯拉竞争。

还记得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号文件中提到,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并坚持纯电动驱动战略也是规划的基本理念,确定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新车总销量20%左右的目标。但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达260万辆,市场份额达21.6%,提前实现2025年目标。

此外,最能体现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就是,即使有着疫情的影响,但比亚迪作为我国的自主品牌,在2022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315%,达到61.14万辆,超越了特斯拉,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第一,证明了中国自主市场、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真正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

不过新能源汽车的到来给整个汽车市场带来的最大变化则是革新的动力,虽然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方向,也是整个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来源,但据数据统计截止2022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1万,占汽车总量的3.23%。虽然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数据,但整个汽车市场的发展还需要更多其他方面的刺激,比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软件系统等。

自动驾驶对汽车行业的强化

自动驾驶之所以成为汽车行业市场增长的驱动力,其实是因为很多人忽略了汽车本身有很大的进入壁垒。首先,驾驶执照的评估需要时间、实践、资金和一定的技能。有些人已经接受筛查。如果自动驾驶达到更高的水平,驾照的考试,甚至驾照本身,会不会减少被筛查的人数。

其次,自动驾驶也激励了司机开车,因为开车本身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否则就不会有禁止长时间驾驶的规定。如果距离短,司机可选择步行或公共交通;如果距离长,司机通常会选择地铁、高铁、飞机等,配件的流失是整个汽车行业的进步。

自动驾驶对于驾驶群体最大的改变就是将出行变成一种娱乐休闲行为,拥有解放时间的私密空间。尽管很多人选择公交车、地铁等,但公共场所仍然限制个人行为。而如果自动驾驶达到更高的水平,驾驶员可以边开车边看视频、看书、玩游戏,这大大提高了个人买车的意愿。

最后,自动驾驶,或者是无人驾驶都是有可能实现,并且时间不会太过遥远。就在2022年,北京已经开放了首个无人化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在北京经开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投入了30辆主驾无人车辆,并开展了常态化的收费服务。深圳则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为自动驾驶车辆产品准入、上路条件、权责划分进行了立法规定,正式开放了L3等级车辆的上路。

智能座舱对汽车行业的增长

随着自动驾驶的发展,司机会在时间、精力方面得到不小的解放,甚至在自动驾驶达到较高水平、甚至可以主驾无人行驶时,司机势必需要在行车过程中进行娱乐、休闲的活动,这也就是为什么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会进行展示如何用特斯拉的车载系统玩游戏,并且会在后续支持内置Steam游戏平台。

Steam是全球PC游戏领域最大的游戏平台,游戏数量众多、类型多样。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的目标不再是将个别游戏移植到汽车的娱乐系统中,而是希望车主未来能够玩 Steam ?上的所有游戏。虽然现在自动驾驶水平不高,加入娱乐和游戏系统可能还为时过早,但这也表明未来的智能座舱和娱乐系统确实会满足很多人的需求。不仅特斯拉对智能座舱和娱乐系统的加入如此期待,华为的鸿蒙智能座舱在发布后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和认可。余承东甚至在发布会上解释说,“华为鸿蒙智能座舱是世界上最好的”。 这无疑是对华为后续智能座舱发展的强烈看好,也是对智能座舱本身的背书。根据ICVTank预测,中国智能座舱市场将达到1030亿的规模2025年,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座舱市场。

未来汽车市场虽然很难出现市场空白时期,汽车新车销售的疯狂场面,但随着智慧城市、车辆网、交通网络等前沿科技应用的实施,汽车行业会重新迎来发展的契机。而新能源汽车等电动汽车以及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模块的加入也会对汽车市场进行扩张。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汽车行业有望在一定时间阶段内,出现高增长的发展周期,并且各车企通过软件系统也会构建不同的汽车生态,让汽车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减少同质化的竞争,出现新的生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