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黑点炭疽病(辣椒炭疽病的症状有哪些)
麋鹿就是迷路呀
2024-03-12 05:28:02
0

辣椒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的辣椒病害,常常引起辣椒落叶、烂果。

今天,小编就来谈谈辣椒炭疽病的症状有哪些,以及如何防治辣椒炭疽病。

一、辣椒炭疽病的发病原因

遇雨排水不良、种植密度大,都可能导致辣椒炭疽病的发生。

若植株缺肥缺素导致植株抗病性弱,田间病菌基数大或种子带菌,也有利发病。

管理粗放,因叶斑病落叶多,果实在烈日下暴晒,均可诱发辣椒炭疽病。

二、辣椒炭疽病的症状

1.叶片染病,初为褪绿色水浸状斑点,逐渐变成褐色,中间淡灰色,病斑上轮生小黑点。

果柄受害,生褐色凹陷斑。

2.茎和果梗染病时,可出现不规则褐色病斑,稍凹陷,干燥时易开裂。

3.果实受害,开始产生水渍状黄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病斑,继而稍凹陷,中央灰褐色,上有隆起的同心轮纹,轮纹上密生小黑点。

三、如何防治辣椒炭疽病

1.化学防治可选用炭疽病用苯甲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咪鲜胺、吡唑代森联、肟菌酯戊唑醇等药剂防治,注意轮换用药。

或在发病期间,采收完一批辣椒果后喷药1次,重点喷施植株下部叶片和叶背面。

2.种子消毒可用1%硫酸铜溶液浸种30分钟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

3.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可降低田间湿度,中耕除草时避免伤害植株根部。

平衡施用氮、磷、钾肥,适量补充钙、硼等微量元素,忌施用无腐熟的有机肥。

发现少量病果、病叶可摘除并深埋或烧毁。

pepper anthracnose

刘富春

由胶孢炭疽菌和辣椒炭疽菌为害辣椒的叶、茎和果实的真菌病害。

分布与为害

为世界性病害,中国种植辣椒的地方几乎都有发生。主要为害果实,特别是近成熟期的果实更易发生。病斑褐色,水浸状,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扩大后病部下陷,斑面生隆起的不规则环纹。环纹上密生黑色或橙红色小粒点(病菌分生孢子盘)。潮湿时病斑周围有湿润状变色圈。干燥时病组织变薄,极易破裂。叶部以老叶上发生多,初生褪绿色水浸状斑点,扩大后为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灰白,后期在斑面上生轮状排列的小黑点。茎和果梗有时也被害,形成不规则的褐色凹陷病斑,干燥叶表皮易破裂。

病因

病原物是辣椒炭疽菌(Vermicularia cap-sici Syd.)和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前者为半知菌,黑盘孢目,后者为子囊菌,球壳目,其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辣椒炭疽菌的分生孢子盘上有暗褐色刚毛,具2~4个隔;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单孢。胶孢炭疽菌刚毛少见,分生孢子圆柱形,单胞,无色。二菌寄主范围都很广,一般辣味强的品种较抗病,如“杭州鸡爪椒”,“早羊角”,甜椒品种中“铁皮青”较抗病。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5~30℃,相对温度在95%以上,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相对湿度低于70%,即使温度适宜也不发生。菜地潮湿、不通风、渍水、株行间通风透光差,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或因落叶而造成果实日灼等均易发病。

侵染过程与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随同病残体在地上越冬,种子带菌。越冬后,环境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大多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雨水或风雨、农事操作等传播,再侵染频繁。潜育期一般为3~5天。发生日灼病的果实易感染炭疽病。

病害控制

自无病果实选留种子,或播种前种子消毒;发病严重地区实行与瓜类和豆类蔬菜轮作2~3年;种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避免栽种过密和在低湿地种植;喷洒代森锌、代森锰锌、炭疽福美、硫菌磷、多菌灵等杀菌剂。

辣椒疫病

Phytophthora

pepperblight

刘富春

由辣椒疫霉引起叶、枝、茎、果实坏死的一种真菌病害。美国1918年首次报道,中国江苏1940年最早报道。

分布和为害

世界性分布,中国各地发生普遍,近年来在广东南部、云南及长江流域尤为严重。叶、茎及果实均被害。叶片上初生暗绿色病斑,继变褐色,最后整叶软腐、枯死。茎被害部位黑褐色至黑色,如被害茎尚未木质化则明显缢缩,病部上端枝叶枯死。果实受害多从蒂部开始,水浸状、暗绿色,边缘不明显,扩大后可遍及整个果实,潮湿时表面产生稀疏的白霉(病菌包囊梗和孢子囊),果实内部软腐,随后逐渐失水,形成僵果,残留在枝上。幼苗期受害引起猝倒。

病因

病原物是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属卵菌,霜霉目。寄主范围广,除辣椒外,还可侵染茄子和番茄、甜瓜等。菌丝无隔,无色,偶有呈瘤状或结节状膨大。孢子囊卵圆形、长圆形或扁圆形,无色,单胞,顶端乳头状突起明显,偶有双乳突。孢子囊成熟脱落后,多带有较长的柄。卵孢子浅**,圆形或近圆形。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8~30℃,最高37℃,最低10℃,产生游动孢子最适温度为25℃。在油菜籽琼脂培养基上能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甜椒类常不抗病,辣椒类比较抗病或耐病。连作时间长,地势低洼,过于密植,氮肥过重,均易引起发病。温湿度与病害发生关系非常密切,气温在20~30℃时适合孢子囊产生,在25℃左右时最适合游动孢子的产生和侵入。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和厚壁孢子在土中或留在地上的病残体内越冬。产生孢子囊进行初侵染,以后又引起再侵染。孢子囊通过雨水、风雨和灌溉水传播。萌发时可直接产生芽管或游动孢子。如气温适宜,连日降雨,菜地排水不良,加之病菌潜育期短,再侵染次数多,很快导致病害流行,如遇干旱或控制浇水,病害不再发展。广州地区5月至8月气温较高,又值雨季,降水量常超过200毫米以上,容易流行。一般大田发病在5月中旬至5月下旬开始,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盛发期。南方始发期较早,北方始发期较晚。

病害控制

发病严重地区,宜选抗病品种种植;避免与茄科、葫芦科作物连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高畦栽植,使株行间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喷施甲霜灵、瑞毒霉、杀毒矾、可杀得101等杀菌剂。

兰花病害

orchids diseases

张能唐

世界上已知40多种,中国至1991年有20多种。叶、茎、花均为害的有疫病(Phytophthora nicotianae,P.palmivora),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为害叶或主要为害叶的有叶枯病(Cylindrosporium phalaenopsidis,Phyllosticta cymbidii),叶菌核病,叶腐病(Erwinia cypripedii),褐斑病等。主要为害芽的有蘖腐病。主要为害花的有灰霉病。为害茎基或根的有白绢病(Athelia rolfsii),基腐病,根腐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Fusarium spp.),根结线虫病(Meloodogyne arenaria)等。病毒病中有花叶病(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V),环斑病(Orchid ringspot virus,ORSV)等。最重要的是病毒病、灰霉病、白绢病(见茉莉白绢病)、炭疽病和叶枯病。

病毒病

各地发生普遍,主要有花叶病和环斑病。花叶病又称黑条斑病、卡特兰叶坏死病,在建兰上呈花叶或圆形、不规则形褪绿斑及坏死斑。病原物为兰花叶病毒(CYMV),属马铃薯X病毒组。粒子线形,侵染各种兰花。环斑病在叶上典型的产生黑褐色环斑。病原物为齿兰环斑病毒(ORSV),粒子直杆状,亦可侵染各种兰花。二种病毒常复合侵染,表现花叶,黑褐色坏死斑或斑块,有的叶片褪绿变薄,后变灰干缩,破裂成丝。浇过带毒兰花的水,若流经无毒兰花时可传病。病害控制:分株繁殖时应用流水洗根;盆内石砾、泥炭等介质应高温消毒;对名贵兰花应隔离栽培;发现病株,立即烧毁。

灰霉病

分布于广州、南京、台湾。主要为害墨兰、蝴蝶兰等。在广州,严重时发病率可达100%。萼片、花瓣和花梗均被害,花梗上病斑圆形,长椭圆形,稍下凹,黑褐色,若扩大绕梗一圈,花梗便枯死;花瓣受害变黑褐色腐烂,潮湿时病部长出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还可使叶尖焦枯。病原物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de Bary)Fuck.],子囊菌,柔膜菌目。无性态为灰葡萄孢,半知菌,丝孢目。寄主很广,花卉中还侵害扶桑、仙客来、菊、香石竹和天竹葵等。气候温和、湿度在90%以上,有利病害发生发展。广东在初春阴雨连绵时最重。病害控制:应摘除并销毁病花病梗等;晴天早上淋水,使花能迅速干燥;花前花后喷施多菌灵、硫菌磷、速克灵等杀菌剂。据报道,防止运输途中花腐可用邻苯酚钠或苯酚钠喷洒兰花,摔去多余药液后放入箱内,贮藏在12℃下14天,花腐率降低88%。

蘖腐病

又称软腐病。分布于福州、合肥。墨兰、建兰、蝴蝶兰均有发生。主要侵染蘖芽,叶片亦被害,初在芽基部出现水渍状小斑点,2~3天后迅速上下伸展,成为暗绿色,烫伤状大斑块,并扩展到叶鞘外部,呈暗褐色腐烂,发出臭味,病叶容易拢去,叶片上亦有暗绿色水渍状大斑块。病原物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亚种(见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植株愈老化,扩展愈慢。夏季连续降雨15天以上,气温25~30℃,盆土含水量超过90%时病重,遭暴风雨侵袭后易暴发流行。

褐斑病

为害台湾蝴蝶兰,叶片上形成褐色或黑褐色坏疽斑,周围有**晕圈,扩展后成椭圆形或长条形斑块。病原物为卡特兰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at-tleyae(Pavarino)Savulescu 1947],是一种细菌。幼苗叶比成株叶感病,潮湿时病重。病害控制:可喷施四环素,美国用福美双,physan也很有效,此外应随时剔除和销毁病叶。

叶菌核病

分布于上海,以建兰中的秋兰发病多。叶基部淡褐色水渍状腐烂,可延伸到叶片大部或全叶,后病部干缩变灰白色,生黑色圆形、椭圆形小粒(菌核),在叶表皮下呈纵行排列,病叶因叶基产生离层而易断裂。病原物为蓝外子座菌。半知菌,无孢目。菌核直径1~1.5毫米。在马铃薯蔗糖洋菜培养基上容易形成,埋生,轮状排列。上海3~4月,阴凉湿润时发生。病害控制:应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销毁,换用无病土壤和肥料;兰花种植前以8-羟基喹啉硫酸盐或邻苯酚钠处理;盆土播前以五氯硝基苯消毒。

兰花炭疽病

orchids arthracnose

张能唐

兰花叶、果、鳞茎上一种由围小丛壳菌引起的真菌病害。1943年最早发现于中国台湾。

分布和为害

中国兰花产地及引种地区均有发生。1983年广州、福州、昆明、厦门发生严重。症状有二类:一类侵染幼苗嫩叶,多先从叶基部开始,扩大后形成轮纹斑,严重时心叶腐烂;另一类侵染老叶,在叶面形成圆形、椭圆形或半圆形(在叶缘发生时)的红褐色斑块,发生多时呈云纹状。后期病斑为褐色到灰白色,边缘黑褐色,周围有褪绿晕圈,上轮生小黑点状的分生孢子盘,最后叶片变褐枯萎。空气潮湿时病部产生小点状粉红色胶质物(病菌粘分生孢子团)。

病因

病原物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黑盘孢目。(见仁果炭疽病)。受害的兰花种类有建兰、蕙兰、春兰、寒兰、墨兰、虎头兰、硬叶吊兰、台兰等。种与品种间存在抗病性差异,墨兰、建兰中的铁梗素,蒲兰(金梭边);建兰中的大头素,春兰中的大富贵和“十月”感病严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内越冬,分生孢子在南方可越冬,翌年4月病组织内的菌丝体恢复活动,可见向邻近扩展的新红褐色病部。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在叶面有水膜的情况下萌芽,伤口侵入发病,潜育期2~3个星期。再侵染主要借水滴飞溅或通过病健叶的接触传播。20℃左右有新病斑出现,25~29℃、相对湿度80%以上时最适宜病害扩展。老叶从4月初开始(上海)发病,霉雨季发病较多,7月以后逐渐停止。新叶则8月份开始发病。多雨、喷浇或盆花放置过密,兰叶互相交错,以及当年分盆及盆土粘重,都会使病害加重。

病害控制

着重加强栽培管理,包括:兰室(圃)通风透光、有荫棚遮荫;防止急风骤雨,浇水时从盆沿、植株基部浇入,不宜喷浇;初病时剪除病叶销毁;注意不受冻害或霜害;避免碰伤;引种时严加检查,防止传入新区。发病初期喷施克菌丹、多菌灵、百菌清等杀菌剂,若用多硫F效果更优。

相关内容

有什么方法让花卉开花不断(...
长寿花的花期是12月份到来年的4月份,其实这还不算太准确,因为很多...
2024-06-03 08:43:55
十大未知名的花卉(世界十大...
十大世界名花分别是睡火莲、幽灵兰花、杓兰、尸花、樱花、牡丹、兰花、...
2024-06-03 03:28:47
保健花卉的市场分析报告(花...
花卉市场调查问卷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正向更高层次的发...
2024-06-02 22:39:41
什么的季节(一年级语文什么...
一年级语文什么的季节有以下几种:1、收获的季节:指秋天到了,各种果...
2024-06-02 20:07:28
弗兰克(弗兰西斯为什么叫弗...
因为弗兰克是弗朗西斯的名,国外人的姓和名和国内不同,国外是名在前,...
2024-06-02 19:58:48
高锰酸钾能否缓解花卉烂根(...
救治方法 剪根 如果家里养的大花蕙兰发生了烂根的情况,首先...
2024-06-02 17: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