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池行业的陷阱(电瓶修复是真的吗)
创始人
2024-01-08 05:10:16
0

以下几大骗局:

一、设备智能化程度高无需人工操作。

此类设备大多号称:修复仪连接上电池正负极即自动执行全部修复程序无需人工值守,修复结束后自动停止,无需开盖,不需添加任何液体,修复成本为零。更神奇的是有的设备还具有自检功能,能根据电池容量、内阻、损坏模式机器自动判别决定修复模式和时间。

真实情况是:此类设备大多数是“真充电机、假修复仪”。少数具备脉冲功能的所谓“修复仪”,经过对电池充电,容量能有所提升,如使用者具备一定的修复知识,蓄电池寿命可适当延长;还有少数设备具备检测电池内阻的功能,说设备具备“检测电池容量、损坏模式功能”,纯属无稽之谈。具备检测电池容量的设备,世界上只有国外少数几家公司生产且价格不菲,人民币在4000-6000元之间。国内检测电池容量的方法,在现有条件下只能是进行恒流放电。

蓄电池修复仪智能化程度高,并不代表无需人工操作,“智能化”不代表“傻瓜化”,如同傻瓜相机与数码相机,无论在效果上还是在操作方法上有着天壤之别。如果这一行业真是简单到傻瓜化的程度,建议不要介入:连傻瓜都能做到的事,势必竞争十分激烈。

二、“好”的名称等于科技含量高

什么负脉冲修复仪;正负脉冲修复仪;高频脉冲修复仪;复合式谐振脉冲修复仪;组合脉冲铅酸蓄电池修复仪;扫频脉冲式修复仪;高频组合,正负脉冲循环修复仪;微电脑正负离子组合脉冲负离子扫描蓄电池修复机;调频大功率电子脉冲修复仪;高频脉冲+低频脉冲+大电流维护+强电流激活修复仪;自动频率扫荡共振和同步干扰抑制技术;铅酸蓄电池修复仪作为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产品,国家没有相应标准,各厂家为了便于市场推广,自行给设备命名,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辩。

其实,现在对蓄电池修复有效的修复仪都是采用的脉冲技术,只因各厂家掌握的核心技术不一样,采用的脉冲波也不一样,就造成了修复蓄电池效果的千差万别。现在的铅酸蓄电池修复仪主要是解决蓄电池的硫化现象,要打碎这些硫酸盐层的束缚,就要提升原子的能级到一定的程度,这时候在外层原子加带的电子被激活到下一个更高的能带,使原子之间解除束缚。每一个特定的能级都有唯一的谐振频率,必须提供给一些能量,才能够使得被激活得分子迁移到更高得能级状态,太低得能量无法达到跃迁所需要得能量要求。有的修复仪可以达到这一要求,很快的去除电池的硫化现象;而有的所谓修复仪只能在蓄电池的使用过程中用来充电,以延缓电池硫化现象的发生。至于所谓的号称目前最先进的复合式谐振脉冲修复仪,只不过是厂家玩的噱头,所有脉冲修复仪在修复过程中产生的脉冲波都会与硫酸铅盐产生谐波谐振,只是有大有小而已。

更离奇的是还有人号称他的设备是:智能发电、万能急充电、电瓶修复多功能一体机;更可笑的是还有人号称他的设备是:升温固化仪。对极板软化的电池能通过升温固化修复好。至于有的厂家宣称它的修复仪是第几代,我们认为:铅酸蓄电池修复技术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发展到第四代,至于铅酸蓄电池修复仪发展到第几代的提法,还为时尚早。

1、正确认识铅酸蓄电池的修复

部分故障的蓄电池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用一定的方法和设备修复的,但不是全部故障的电池都可以修复。详细内容请参照揭开电动车电池修复的误区

2、现在铅酸蓄电池修复市场,存在一定的混乱。希望大家要仔细辨别。不是一个设备或一个方法就可以修复任何类型的故障电池。

3、铅酸蓄电池修复的几大骗局

三、神奇的修复效果

修复时间短;可以恢复原容量的90%以上;延长电池寿命3-5年;是很多厂家的宣传用语。

有的厂家宣称:一般12V(10-14AH)的电池修复时间约为20-70分钟,17-22AH电池的修复时间约为30-100分钟。更有胆大的竟宣称:修复10AH的电池用10分钟,修复20AH的电池用20分钟。

有的宣称:对于极板硫化、软化的电池、单格微短路损坏或因充电鼓包(还能装进电池盒的)的电池修复率达90%以上(严重短路和开路电池的无法修复),旧电池不经筛选的修复率也可达80%。更有胆大者宣称:能使任何废旧电瓶起死回生;还有人宣称:经过修复,蓄电池不仅恢复了原标称容量,并且经过专业仪器分析蓄电池的内部构造甚至比新的还科学!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新蓄电池的生产和废旧蓄电池的回收利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无论号称多么先进的修复仪,都是对电池进行充电,不具备其它特异功能,说什么能升温固化、修复极板软化,全是扯淡。蓄电池在修复时温度升高,如果没有其它外加升降温设备的帮助,温度不会升高,温度如升高,说明设备是大电流充电,只会损坏蓄电池。众所周知,电动车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温度高会充鼓蓄电池。而好的修复仪在修复电池温度不会升高。

至于正极板的软化,是因为正极板的活性物二氧化铅,在进行电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生成阿尔法二氧化铅和贝塔二氧化铅,这两种成份在正极板中类似于树枝与树叶的关系,阿尔法二氧化铅是枝,贝塔二氧化铅是叶,在放电过程中正极板的二氧化铅与电池中硫酸进行电化学反应形成硫酸铅,充电过程中又还原成二氧化铅,在还原过程中硫酸铅生成阿尔法二氧化铅和贝塔二氧化铅,随着贝塔二氧化铅的逐渐增多,极板软化现象形成。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只能进行熔化、分解成铅粉,生产出极板,再制造蓄电池。

四、扯大旗,做虎皮

(1)、奖牌、证书一大堆:什么国际金奖;全国十佳蓄电池修复仪;×视上榜品牌;××重点推广产品;中国××××××××中心、中国××××协会××××防伪系统双重监控防伪产品;中国××检验协会全程质量监控产品,中国××检验协会质量信誉保障产品;中国××产品质量保障中心重点推广单位;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等等等一些让人眼花缭乱,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所谓荣誉。

真实情况是:铅酸蓄电池修复做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严格来说,称为行业还有点早,因为还未形成一个产业),还未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企业根据其掌握的相关技术自行研制开发的设备,国家没有相关的产品标准,何来这奖那证之说,相关的国家有关部门,绝不会如些不负责任的把奖项发给没有国家标准的产品。只有类似于“全国牙防组”的所谓“中国××会(中心)”,为了经济利益与企业各取所需,大量颁发证书、奖牌。

(2)、技术力量雄厚:公司旗下会聚了一批来自著名高等学府的教授、专家、博士;由××大学和我公司专家团队历经多年研发;依托××大学及××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公司位于某著名学府或知名单位或高新技术园区内。

乍一看让人不得不认为其技术力量雄厚,其实,其中很多企业是在“傍大款”,把办公地点设在知名单位中,其“身价”立马倍增,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有意无意宣称本公司技术力量强也易让人相信。有家设在某著名学府中的,号称“×国技术,×大专利”的公司,客户购买了其设备修复电池后,把多余液体倒掉后,经过充放电检测,电池容量下降了,向其咨询时竞答复说:把活性物倒掉了。连活性物都不知为何物,其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铅酸蓄电池修复技术在国内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受条件限制,设备还不具备脉冲功能,修复电池采用大电流充电、过充电、反复充放电、水疗法等方法来进行,这几种修复方法只能对轻微硫化的电池来进行修复,且效果不理想,并未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脉冲技术应用于报废铅酸蓄电池的研究出现在本世纪之初,这种方法对于硫化严重的电池效果比较明显,因这种方法还处于研究阶段,并未得到实际应用。脉冲铅酸蓄电池修复仪进入市场化推广,出现在2003年底,是山东一家公司与清华大学有关专家联合开发的。2004年出现在互联网及有关报刊杂志上的相关信息,即有修复仪也有修复液的基本是独此一家,只有修复液(粉)而没有修复仪的还有十几家。

进入2005年上半年相关信息逐渐增多,进入2005年下半年嗅觉灵敏的骗子们开始粉墨登场,利用人们缺乏有关知识大肆行骗,两个电动车充电器和一台汽车充电机竞冒充修复仪卖到4000多元。此时网上有关铅酸蓄电池修复技术的信息还不十分丰富,骗人者也无法提供更多的铅酸蓄电池修复知识,建有网站的,有关信息也不全面,且十分不专业。

2006年随着网上有关铅酸蓄电池修复技术的信息逐步丰富,有关铅酸蓄电池修复的厂家也越来越多,以前从事或未从事这一行业的,纷纷冲出江湖,混水摸鱼,且越来越多。大都号称从事这一行业有多少年多少年的历史,很多还宣称是“中国××第一”,网站也越建越“专业”,欺骗性更强,让初次接触这一行业的后来者,难辩真伪。

初入行者如何才能防止上当受骗

一、正确的投资心态。

现在很多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抱有投机心理,加上偏听偏信,迷信于一些厂家的所谓“自动修复、自动停止,修复过程在充电中自动完成,无需开盖,不添加任何化学品,修复成本为零”。想不劳而获,轻轻松松就可以获大利。须知“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一项技术都不会简单到如此地步。

容易上当受骗者,大多抱有“暴富”心理,同时又具有“仇富”心态:他们总是希望投资越少越好,赚取的利润越高越好。平时眼高手低,看到别人成功很容易“眼红”,听风就是雨,盲目相信虚假宣传。即不想投资,也不愿扎扎实实地做服务,想投机取巧,

就可发大财,往往掉进别人的陷阱里;说这类人有“仇富”心态,是说:盲目相信一些人说的修复仪成本低廉,价格高的设备,厂家谋取的是暴利。须知,修复仪虽然也是给蓄电池充电,但它有相当的技术含量在里面,无论成本还是销量上与普通充电机都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这样说:价格高的不一定是好的修复仪,但价格低的绝对是效果不好的修复仪,甚至于就是个假修复仪真充电机。

据权威机构统计,拥有“暴富”心态的创业者失败率高达97.4%,而且多以被骗收场。而成功的创业者,从白手起家到小有成就,至少需要1.5年的时间。投资者要理性区分“暴富”和“致富”,将暴富的渴望转为致富的激情,早日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

二、多了解相关知识

不要怕花钱,要亲自去考察,必要时带电池去验证修复效果,对路途远无法前去考察的公司,让他提供购买设备的客户名单,打电话咨询一下他的设备修复效果,多方比较,你的相关知识才能丰富,才能分辨真伪,不宜上当。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验证他的技术(设备)的真实性:(1)、设备是否是自动修复、自动停止,修复过程在充电中自动完成,无需开盖。如果是,他的设备是充电机无疑,真正的修复仪只能提示,不会自动停止。再者蓄电池在使用过程都会缺水,不用开盖加液,是修不好电池的。(2)、看设备的输出功率(电流)有多大:功率小的设备,修复时间长,修复效果并不理想。在电池正常使用过程中,用它做维护性充电可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对修复已接近报废的电池来说,效果不理想;对设备输出功率大的设备,修复过程中适当加大电流,如电池温升很快,有可能用的是大电流充电。(3)、铅酸蓄电池的的设计寿命是3-5年,因在使用过程中易形成硫酸盐化,往往使用1-2年就报废,修复后再使用1-2年,效果就很不错了,号称修复后可再使用3-5年的,无论其宣称是最先进的修复设备,也不要轻易相信。

三、不要受表面现象所迷惑。

有的公司注册成立不到一年就敢宣称是中国驰名商标专利产品,还有的公司真真假假的荣誉一大堆,动辙“中国第一,行业领先”。不管是公司设在知名学府,还是号称中国第一,都别把它当回事,多方考察后再做决定,莫被表面现象晃了眼

新能源车私自“锁电”纠纷投诉众多

新能源车私自“锁电”纠纷投诉众多,随着新能源汽车新技术的出现,车主在消费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均将面临很大难度。新能源车私自“锁电”纠纷投诉众多。

新能源车私自“锁电”纠纷投诉众多1

“本来就有里程焦虑,现在还充不满电,搞得人更焦虑了!”面对记者,威马车主谢先生忍不住吐槽,而让他闹心的正是厂家推出的一种叫作“锁电”的操作。

据业内人士解释:“锁电”顾名思义就是锁电池的电源,即通过升级改写BMS(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来锁定电池电源SOC(系统级芯片)窗口,重新定义电池的电压范围,以限制电池的充电上限和用电量,比如以前能达到100%的功率输出,现在只能达到60%。电池容量降低,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充电速度变慢,且续航里程缩水,从而成为消费者的用车痛点。

谢先生就透露,他的车辆标定满电续航是400公里,但在回店经过系统升级后,现在只能充约90%的电,续航也掉到了 300多公里。今年1月,全国173名威马车主就联名向厂家发出了律师函,其中提到在参加了去年底厂家开展的“迎新年用户特优”的免费检查活动后,车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续航缩水,最多的直接打了个对折,因此怀疑车辆被进行了“锁电”操作。

除了威马,记者在相关汽车投诉网站上看到,小鹏、广丰等也有类似投诉出现,看来不只是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的电动车型同样也陷入了“锁电”风波。“锁电”造成充电变慢、续航缩水,导致用车体验不佳,成为最大的“槽点”;而厂家未提前告知用户就执行这一操作,也让车主们颇为不满。

既然这种操作不被消费者认可,甚至闹到了要对簿公堂,那厂家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对此,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的相关专家指出:“锁电”只是坊间通俗的说法,从专业技术角度来讲,它是厂家对动力电池的电压、充放速度等进行了限制,而限制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电池的安全冗余容量,特别是降低热失控概率,防止发生车辆自燃。这一推测并非空穴来风,有公开报道显示,卷入“锁电”风波的新能源车型,要么曾发生过自燃事故,要么被曝存在着自燃风险。

“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是厂家的应尽之责,而不该以牺牲用户利益为代价。”谢先生的这番话,代表了广大车主的态度。他们认为,既然电池存在安全隐患,厂家正确的做法要么是免费更换符合安全要求的新电池,要么是按照汽车“新三包”的要求,提供车辆退换服务,而不该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简单地通过“锁电”来规避风险。

即便是消费者认可这一操作,对于由此带来的用车体验下降,厂家也应该给予相应补偿。

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尚未有厂家对消费者的上述诉求予以正面回应。

新能源车私自“锁电”纠纷投诉众多2

又是一年3.15,与人们出行生活息息相关的汽车业,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点领域。随着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汽车业的投诉焦点也呈现出了新的形态。

一个典型的变化是,在供应链持续紧张的背景下,“提不到车”成为2021年以来汽车投诉的新增长点。据全国汽车产品缺陷线索监测协作网成员车质网数据显示,“提不到车”首次出现在2021年服务问题TOP20榜单中的第二位,投诉量同比上涨近30倍,投诉多集中在部分新能源车型中。

在去年的热点投诉中,包括了被消费者大范围投诉的小鹏汽车。小鹏P5是小鹏旗下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但由于雷达芯片严重缺货、电池供应紧张,工厂升级改造等因素,新车交付遇到阻力。原本承诺2021年10月底开始按合同顺序开始交付小鹏P5,最后延迟到2022年春节后交付,直到2月,仍有部分去年10月订车的消费者尚未交车。

事实上,比亚迪、零跑、长城等在内的众多新能源车均出现过类似情况。不久前,长城汽车(601633)欧拉黑白猫因为“缺芯少电”宣布停止接单,不少去年10月的预订用户苦等四个月仍未提车。

“退订事宜可以与店面进行沟通。”欧拉客服表示。不过,亦有用户担心,在新能源市场普遍涨价的情况下,现在退订再去购买其他车型,恐怕要花费更多。

在上述榜单中, “与宣传不符”仍高居第一位。同样由于供应链短缺问题,车企不兑现承诺、产品存在虚假宣传,也成为了去年行业“热搜”。自2021年11月开始,欧拉好猫车主发现所买车辆芯片不是官方宣称的高通八核芯片,而致“换芯门”事件沸沸扬扬,长城汽车为此补偿方案产生了4亿-5亿元的计提。

“随着新能源汽车新技术的出现,车主在消费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郝庆丰表示,“以‘提车难’为例,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车企为了抢占新能源市场,暗示消费者能够尽快提到车,这就存在过度宣传的问题。车企承诺不兑现,而消费者缺少知情权。”

“与宣传不符”的,还有电动车型续航缩水这一“老问题”。从去年开始,有威马车主受邀回厂免费保养后,发现车辆续航里程“缩水”,与购车时宣传的续航有较大差距。车主怀疑厂家对车辆进行了“锁电”操作,同时动力电池存在质量问题。

“锁电”是将动力电池内的部分电量,通过在线OTA或其他方式锁定,改变电池实际的充电量和用电量,通过电池管理系统对容量上限和下限做出控制,保证电池既不能充满也不能放空。而威马的车主认为,威马这种借保养升级之名“锁电”的做法,无疑是“欺瞒”行为,损害了用户的知情权和物权。

在郝庆丰看来,面对“提车难”抑或是“与宣传不符”,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均将面临很大难度。“芯片‘货不对板’的问题,是消费者维权的一个难点。据了解,已经有消费者提起诉讼,但最终是以‘消费欺诈’,还是以‘过度宣传’来认定,尚需要法院的裁决。”郝庆丰认为,新问题出现以后,需要有相应的法规来继续规范。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披露,2021年,新能源汽车投诉问题主要有八类,除了安全问题、电池质量、冬季续航缩水、维修服务差等常见问题,还包括了不兑现承诺,比如宣传使用高性能芯片,实际情况却非如此;价格变动过快;随意修改网上宣传资料和说明;拒绝汽车数据存储、提供等问题。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投诉量大幅提升,与新能源汽车的逐步推广和保有量持续增加存在关系。”中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涉及新能源汽车相关投诉涨幅明显,并呈现举证难,维权难的特点。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044861件,其中,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投诉量41624件,占比3.98%。

新能源车私自“锁电”纠纷投诉众多3

一年一度的315打假如期而至,抱着忐忑而又敬畏的态度锁定了晚上8:20的晚会,总结来看,人们尤为关注的.是老坛酸菜变“土坑酸菜”,互联网直播虚假销售、网络陷阱以及医美行业等等,意料之外,没有提及汽车行业,严格来讲,最多就是电动自行车的违规提速。

看之前猜测大概率会有新能源汽车的相关问题,但是播出之后,基本上所涉及到的更多是民生和安全问题,但说又说回来了,315没有报道并不代表新能源汽车行业没有问题。

近日,根据广东315的最新报道,威马汽车疑似“锁电”,包括且不限于威马EX5(参数丨)和威马EX6 PLUS,根据车主的真实反映,以官方续航400km的EX5为例,车辆送去保养之后,续航里程缩至180km,而且全国有不少车主有类似的情况。

经过第三方机构检测,续航里程大打折扣、充电信息不匹配,车辆应该是被认为调低了电池容量,但是对此,威马厂商包括4S店均不承认这一情况。

不仅仅是威马,还有小鹏汽车,主要是小鹏P7,车俩配备的80.3kWh的电池组只能充到70kWh的电量,当然,与此对应的车辆续航也大打折扣,车主们纷纷投诉,怀疑是小鹏汽车厂家通过OTA的方式对车辆进行了“锁电”。

就目前来看,小鹏P7是小鹏汽车的主销车型,出现这样的问题属实不应该,此外,小鹏P5 460车型延迟交付,遭到了准车主投诉,这些都是放在小鹏汽车面前的“大雷”。

坦白来讲,其实“锁电”只是车主们的通俗叫法,从专业角度来讲,是厂商对车辆做了一些限制,目的其一,是为了防止自燃,其二就是控制放电量不低于20%,这样就可以降低电池的赔付。

还是那句话,车企锁电,是否是人为,事实是车主们的权益已经受到损害,车企的做法可以理解但并不接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