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能源汽车公司(奇瑞全面新能源化)
创始人
2024-01-09 05:37:44
0

“奇瑞各品牌全面新能源化”。

4月7日晚间,奇瑞汽车在北京举行新能源之夜。活动现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国忠作出如上表述。

这一决定的依据是乘用车市场局势发生变化。

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全球渗透路已经达到13.5%,中国更是达到了25.6%,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拐点已然到来。

面向新赛道,张国忠表示,奇瑞汽车已形成混动、增程、纯电、氢能等多条技术路线并举的发展策略,与电池、电机、电控形成 “四纵三横”的研发核心布局, 全面落地新能源战略发展“组合拳”,在产及后续产品全面新能源化

为保证上述计划可以实现,奇瑞在原有品牌战略的前提下,又推出了一个全新新能源品牌iCAR,以及全新新能源序列星纪元STERRA,后者属于星途品牌

目前,奇瑞汽车乘用车主要有三大板块:面向家庭用车的奇瑞品牌;面向高端市场的星途品牌,以及面向“旅行+”市场的捷途品牌。伴随着新品牌、新序列的发布,奇瑞将形成“4+1”新格局。

新品牌、新产品,要有新技术支撑。张国忠指出,2023年奇瑞将面向用户推出包括火星架构下的超级混动平台、E0X高性能电动平台,和支持以上两个平台的智能化、生态技术等135项新技术,其中包括第三代混动科技、电池技术、电驱技术、奇瑞全栈自研CHERY-OS、雄狮智云6.0智能座舱技术、智能驾驶技术、银河生态等

01

新品牌iCAR和新序列STERRA

一直以来,奇瑞在新能源领域并不算弱。

2022年,奇瑞新能源销售首次突破20万辆,达到23.3万辆,同比增长112.9%。

奇瑞在售电动车型主要是入门级小车QQ冰淇淋和小蚂蚁,价格在4万至8万元左右,中高端电动车领域尚未有放量车型出现

奇瑞新推iCAR的品牌定位

基于对更高价位新能源市场抢占需求,奇瑞推出纯电品牌iCAR。根据我们此前了解,奇瑞新能源将归属iCAR品牌,但同时,iCAR也会推出更高价位新能源车,主要切入15-30万级乘用车市场,品牌涵盖轿车、SUV等产品,提供系统场景智能解决方案

发布会上,奇瑞控股集团副总经理、奇瑞股份公司执行副总经理、iCAR CEO鲍思语对iCAR的用户人群进行了进一步介绍。

他表示,iCAR锚定25-35 岁的追新年轻人,主要聚焦二三线城市,打造最懂用户的第三移动出行空间,需建设用户型的组织和直面用户的流程体系,围绕用户选车、购车、出行、补能等全场景用车体验,构建全链路数字化的触点体验体系,100%直连用户,达到全时全维陪伴,做用户真正的朋友。

此次发布会iCAR品牌并没有产品带来,旗下首款车型iCAR S56将会在4月16日的上海车展前夕首发亮相

如果说,iCAR定位年轻,那么STERRA则定位高端。

星途高端纯电车型

作为星途品牌旗下新产品序列,星纪元STERRA将覆盖B到C级,轿车、SUV、MPV等多种车身形式,以及纯电和增程双赛道,聚焦20~50万元市场,产品将同步进入欧盟

产品命名方式上,新序列旗下产品将以STERRA+英文字母组成。首款纯电动轿车(E03)定名STERRA ES、首款纯电动SUV(E0Y)定名STERRA ET

两款新车也在本次发布会中首发亮相。STERRA ES定位为中型纯电轿车,其车长大约4.95米,轴距大约是2.9米,宽度大约是1.96米;STERRA ET定位为中型纯电SUV,两款新车都将在E0X平台上打造,首款车型将于第四季度正式上市。

02

新技术:E0X电动平台和超级混动平台

尽管此次发布会被称为“新能源之夜”,但奇瑞并没有透露很多关于全新新能源品牌和序列的消息,反而将更多的笔墨放在“秀肌肉”上。

据张国忠介绍,奇瑞汽车的智能化、电动化产品主要是基于E0X电动平台和超级混动平台打造。

其中,对于E0X电动平台,很多人并不陌生,该平台为奇瑞全新智能电动汽车平台,此前已经被多次“剧透”。

资料显示,E0X平台为EEA5.0 电子电气架构,实现1000TOPS高算力、千兆以太网高传输,软硬解耦全栈可控等。旗下车型可覆盖A+~C级SUV/SD/MPV,五座、六座、七座等车型。此外,除纯电动车型外,还将会有增程版车型

续航方面,E0X平台车型可实现700+km,5分钟充能150km,0-100km/h小于3秒。此外平台还支持800V高压超充、超低风阻系数、智能座舱、超大空间效率以及空气悬架系统。续航700+km,5分钟充能150km,0-100km/h小于3秒,首款车型将会在今年第四季度投放市场,预计为STERRA ES。

超级混动平台则被内部称为“技术奇瑞历经26年技术深耕的集大成者”。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捷途汽车总经理李学用介绍称,超级混动平台拥有14+4模块化设计特点,能够对多种车型、多种动力组合实现全覆盖。在车型方面,覆盖A~B级轿车/SUV 以及MPV,五座、六座、七座等车型;在动总组合方面,涵盖1.5T到2.0T混动专用发动机,与1挡和3挡不同功率,不同扭矩的混动箱相互匹配

活动上,李学用发布了奇瑞第三代混动科技“鲲鹏超级性能电混C-DM”,根据其描述,鲲鹏超级性能电混C-DM拥有全速段强劲的动力输出,百公里加速仅4.2s。面对市内通勤状况,从30km/h加速到70km/h仅需3s;在高速场景,从90km/h加速到120km/h只需3.6s。

作为鲲鹏超级性能电混C-DM的动力“核芯”,其匹配的第五代ACTECO 1.5TGDI高效混动专用发动机,最大功率达115kW,最大扭矩达220N·m。不仅如此,为满足用户的全场景需求,其搭载的三挡超级电混DHT更实现了技术与动力性的突破,在“双电机驱动+3挡DHT”模式的赋能下,其最高传动效率>97.6%,轮端输出扭矩可达4000N·m,电驱动平均速率>90%,可实现全速段动力强输出。

首批搭载第三代混动科技的全新混动车型为星途瑶光、奇瑞瑞虎9、TJ-1 以及捷途旅行者等。李学用指出,2023年捷途将全面发力混动市场,除旅行者外,现有的捷途 X70系、X90系产品也会同步迭代混动产品,并于2024年实现全面新能源化

根据规划,至2025年,鲲鹏超级性能电混C-DM将搭载于奇瑞集团25+款产品,成为品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03

“新人”:邬学斌和谷俊丽

不止电动化,此次发布会上,张国忠还特别指出奇瑞正加速向全球科技公司转型,不断拓展新产业生态,开发新商业模式。

奇瑞技术天团

此次活动中,奇瑞也带来了智能化最新进展,主要聚焦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

其中,智能座舱领域掌舵人为邬学斌。作为汽车圈资深人士,他担任过奇瑞工程研究院车型发展部部长、北汽股份副总裁、百度智能驾驶业务副总裁、宝能副总裁等职务,兜兜转转十余年后又重新回到奇瑞,目前为奇瑞智能驾驶业务“雄狮科技”掌舵人,负责推动奇瑞汽车向智能化时代发起冲击。

发布会上,奇瑞带来了雄狮智云6.0智能座舱,其基于高通8155/8295芯片打造,支持5G通信,内置2.5k高清中控大屏。语音方面,可用即可说,满足极速、全时对话

此外,通过超级ID,雄狮智云6.0打穿了音乐、听书、购物、支付等功能,可实现“一人多车、一车多人”,千人千面,持续全场景OTA。

智能驾驶领域的“王牌”则是谷俊丽。其曾为AMD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特斯拉Autopilot机器学习高级工程师、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现为奇瑞子公司大卓智能CEO。

智驾领域奇瑞此次公布的是Chery Pilot 3.0系统,其AI算力可达1000TOPS,具备从L2++到L4演进的能力。激光雷达可扩展1-5个,最高接入 48 个传感器。目前已经拥有16000 多小时行车验证数据,和8000多项测试用例

目前搭载Chery Pilot 3.0系统的车型,在高速场景接管里程超过300公里,重点解决上下匝道等难题,将逐步实现单车道脱手,多车道脱手;城区场景接管里程超过150公里,逐步攻克城区驾驶的高难场景;泊车场景记忆长度超过2公里,逐步推出人不在环的记忆泊车等场景支持。

智驾、智舱“双管齐下”,或许能改变奇瑞“销量排名高、智能化排名低”的囧境。

去年9月,奇瑞发布了“瑶光2025”计划,提出未来5年,研发投资1000亿元以上,培养研发人才2万人以上,其中软件人才超1万人,同时还要在全球建300个“瑶光实验室”,以此来支持交叉科学和跨界技术研究。

此次发布会正是基于上述计划的延伸,因此以“科技·进化”为主题。从计划提出到落地,奇瑞拥抱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决心十分坚定。

实际上不止奇瑞,往后一段时间,江汽、东风、一汽红旗等多个品牌将会陆续发布电动、智能战略。

如果说2023年之前,国内智能电动领域看“蔚小理”等新势力;2023年以后,传统车企要发力了。这一市场竞争才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动汽车观察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发布新十年战略,东风悦达起亚5年内转型为新能源企业

新能源汽车品牌有:

1、特斯拉:特斯拉公司(Tesla Inc.)是美国一家产销电动车的公司,由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工程师于2003年7月1日成立,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硅谷地带。

特斯拉汽车公司以电气工程师和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命名,专门生产纯电动车,生产的几大车型包含Tesla Roadster、Tesla Model S、Tesla Model X。特斯拉汽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车公司,其推出的首部电动车为Roadster。

从2008年至2012年,公司在31个国家销售超过2250辆Roadsters。公司在2010年开始为英国和爱尔兰市场生产右侧行驶的Roadster,并扩大销售至澳洲,日本,香港和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2016年11月22日,公司已完成对太阳能公司SolarCity的收购交易。

2、LEXUS雷克萨斯:雷克萨斯(LEXUS)是日本丰田集团旗下全球著名豪华汽车品牌。创立于1983年,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北美便超过了奔驰、宝马的销量。1999年起至今,其连续位居北美豪华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

雷克萨斯是日本丰田汽车旗下于北美、欧洲、亚洲、中东、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销售的独立高级轿车品牌。

3、BMW宝马:宝马公司创建于1916年,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BMW的蓝白标志宝马总部所在地巴伐利亚州州旗的颜色。

百年来,宝马汽车由最初的一家飞机引擎生产厂发展成为以高级轿车为主导,并生产享誉全球的飞机引擎、越野车和摩托车的企业集团,名列世界汽车公司前列。宝马也被译为"巴依尔"。

4、比亚迪BYD: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1211.HK),创立于1995年,2002年7月31日在香港主板发行上市,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是一家拥有IT,汽车及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

比亚迪在广东、北京、陕西、上海、天津等地共建有九大生产基地,总面积将近700万平方米,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现员工总数将近20万人。

5、Cadillac凯迪拉克:凯迪拉克(Cadillac)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旗下的一个豪华汽车品牌,在北美甚至成为高品质与豪华的同义词。

百多年来,凯迪拉克汽车在行业车内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缔造了无数个豪华车的行业标准。被一向以追求极致尊贵著称的伦敦皇家汽车俱乐部冠以“世界标准”的美誉。

在刚刚开幕的第十六届北京车展上,东风悦达起亚不但带来两款重磅车型,还公布了新十年战略规划,包括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国电动汽车领先品牌:未来电动车型全部采用专用E-GMP平台;2025年,纯电动车型销售占比达到18%,转型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提升到30%以上。

今年初,起亚汽车发布了“Plan?S”未来战略,致力于向“电动汽车和移动出行”两个方向转型。以此为基础,东风悦达起亚以“一体三翼”为行动计划,其中一体是指以明星车型为主体;未来不再推出10万元以下的新车型,电动车型全部采用专用E-GMP平台;SUV以“跑”系列命名,轿车以“凯”系列命名;每年投放一款重磅车型。三翼是指,以新能源为引领应对未来新事业;以海外出口战略推动融入全球(2018年开启海外出口业务,2019年实现出口占比和总量分别位列中国合资品牌第一、第二位;2020年1至8月海外出口1.6354万辆,同比增长8.8%);以供应链优化打造差别化的成本竞争力。

简单的说,东风悦达起亚将推出更多的纯电动车型,而且占比会逐年增加,同时不再推出低端车型,每年推出一款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品。此外,告别繁杂的车型命名体系,轿车名均带酷,如凯酷,SUV名均带跑,如傲跑。

与此同时,东风悦达起亚还公布了未来愿景,到2025年实现量产车型的发动机全部搭载增压和CVVD技术;智能网联应用比例达到80%,智能驾驶系统应用比例达到60%,L4级无人驾驶投入量产;核心车型全部搭载混合动力系统。

发布新十年规划的同时,东风悦达起亚还带来的一款MPV车型,起亚第四代嘉华。多年前MPV嘉华曾经进入过国内市场。此次亮相的为第四代嘉华,预计明年在国内上市,也是“每年投放一款重磅车型”中的一款。

起亚第四代嘉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大,其基于第三代i-GMP平台,车身尺寸分别为5155mm、1995mm和1740mm,轴距为3090mm,预计有六座和七座布局。外观造型方面,前脸大尺寸进气格栅与日间行车灯、LED矩阵大灯融为一体;车内为双12.3英寸液晶连屏中控,并配备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科技配置。值得一提的是,起亚第四代嘉华将采用起亚最新的Smartstream动力架构,预计也将装备CVVD技术发动机。

与起亚第四代嘉华同台展出的还有刚刚上市的凯酷。东风悦达起亚官方数据显示,截至9月6日上市前,凯酷预售订单超过1万辆。凯酷同样基于第三代i-GMP平台,有270T(1.5T)和380T(2.0T)两种动力。其中,270T搭载全球独创第四代CVVD发动机技术,提升了动力性能及燃油经济性;380T车型最大马力为240匹。同时,凯酷配备一体式双12.3英寸大屏,并应用百度智能互联系统3.0,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东风悦达起亚总经理李峰表示,“依托起亚全球‘Plan?S’战略,东风悦达起亚确定了新十年的战略方向和发展蓝图,以‘一体三翼’为核心战略,聚焦‘TECH’打造差异化优势,加速转型升级,重回主流赛道。继新十年开篇之作凯酷之后,嘉华作为一款高品质MPV,将于明年引入国内,成为新十年第二款新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