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民 华商新能源(历史!!列举)
创始人
2024-01-09 12:07:12
0

中国第一座博物馆

19世纪中叶,外国人开始在上海、天津、成都等地创办博物馆。1905年,张謇筹建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第一座博物馆。

张謇,清末状元,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热衷办厂、办校。1905年,他上书要求清政府建立博览馆,未被采纳,于是在家乡南通筹建南通博物苑。他购民房,迁荒冢,征集文物2900余件,先后建起北馆、中馆、南馆和园圃,形成了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当时的南通博物苑分为自然、历史、美术3部分,后又增加了教育部分。除展出文物外,还展出动物、植物、矿物、金石拓片、化石等。1938年,日军侵占南通,博物苑成为日军的马厩。解放后,南通市政府进行了修复,改名为南通博物馆。1984年又恢复原名———南通博物苑,并将张謇故居也归属博物苑。中国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说《搜神记》

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特别兴盛。这类小说大都记录怪异奇闻,有的记述鬼魅,有的描写佛法,有的记叙人迹稀少地区的山川特产,有的编录虚幻的神仙方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东晋干宝写作的《搜神记》,是这类作品中写作最早、成就最高的一部。

《搜神记》虽然写的多是神灵怪异的荒诞故事,但也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韩凭夫妇》、《干将莫邪》《三王墓》等篇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本质,歌颂反抗者的不屈精神。《李寄斩蛇》记述少女李寄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为民除害的事迹。《搜神记》的内容庞杂,描写细致生动,对人物刻画也注意到鲜明的个性,初具小说的格局,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中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中国古代小说以“志怪”、“志人”分类,志怪着重记述神怪异闻,志人则主要记叙人物的言行事迹。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世说新语》全书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类。全书共收一千多则故事,记述简练,一般只有数行文字,短的只是三言两语。它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年间一些士大夫的言行轶事,对统治阶级的政事和日常生活也有所涉及。通过这些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况乃至精神世界。其中有不少批判黑暗现实、讽刺奢侈*佚、赞扬智慧和善良的记述。

《世说新语》语言质朴精炼,有的就是民间口语,言简意深,耐人寻味。记载人物往往是一些零碎的片断,但传神地表达了人物的个性。书中随处可见出色的比喻和形容、夸张和描绘。《世说新语》语言艺术上的成功,对后代笔记文学有很大影响。后世仿《世说》很多,有《续世说》、《今世说》等。书中还有不少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创作素材,如“祢衡击鼓骂曹”、“曹植七步成诗”等。

中国最大的小说集《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初官修的一部小说集,北宋李昉等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而成,因为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因此取名《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搜集了自汉至宋初的各种小说、笔记、野史等500多种,共500卷,另有目录10卷,全书按题材分92大类,150多小类,如“神仙”、“女仙”、“异僧”、“鬼”、“精怪”、“狐”等,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

《太平广记》引用的书籍,据旧刻本书前开列的引用书目有343种之多,但实际引用的书目共475种。这些书籍大都已散佚、残缺或经窜改,后人只有通过《太平广记》才可以窥见本来面目。由于《太平广记》保存那么多的古代小说,又采用分类编纂的方法,这给后来研究小说史的人带来很大的方便。鲁迅辑录《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就充分利用了此书。宋代以后的许多作家也常常从《太平广记》中选取题材,创作传奇和戏曲。

中国最早的诗文选集《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选录的是自先秦至梁七八百年间的130位作家的各体诗、文、辞赋等38类,共700余篇。选录的作品,已经注意到了文学作品与一般学术著作的区别,所以不选六经、诸子中的文章。这部诗文集大体上包括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初叶的重要文学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的发展轮廓,保存了重要的资料。

《昭明文选》历来受到封建时代文人学者的重视,甚至被当作科举者的必读书,有“《文选》烂,秀才半”的俗谚,在封建社会起到了文学教科书的作用。

世界上最长的叙事诗《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长篇英雄史诗,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叙事诗。它主要流传于藏族地区。在蒙古族、土族、纳西族以及不丹、尼泊尔等国家的某些地区也有流传。

《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同胞世代创造的艺术精品。全书约一百多部,一百多万行诗,比较重要的大约三十多部。这部史诗叙述格萨尔一生的丰功伟业。

据说他是天神之子,因妖魔鬼怪在人间作恶,残害百姓,他便下凡投身于一个贫苦人家。15岁时参加赛马比赛获胜,成为岭国之王。以后便开始了一系列降妖伏魔、抗击侵略的征战,最后闯进地府同阎王抗争,把在十八层地狱中受难的人们解救出来。完成大业后,便重归天国。全诗贯串为民除害、保护人民、反对侵略的思想;场面巨大,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形象生动,语言优美,饱含诗意。

《格萨尔王传》以史诗般的气魄,以绮丽的幻想,通过对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塑造,曲折地反映了6—9世纪以及11世纪前后藏族地区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表达了藏族人民厌恶分裂动荡,渴望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望。它充分显示了史诗的特征和魅力,又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因而,它不仅是藏族人民喜爱的说唱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藏族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对研究藏族历史、地理、社会、文化、宗教、语言都有重大的文献价值。

《格萨尔王传》史诗的搜集工作已被国家列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许多重要的分部,例如《霍岭大战》、《降妖伏魔三部》等已出版。

中国最大的诗歌集《全唐诗》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一部汇集唐朝诗歌的集子。全书共900卷,目录12卷,共收唐、五代诗4.89万首,作者2200多人。在中国,还没有一部集子像《全唐诗》那样收辑这么多的诗歌和作者。

最早考虑编纂此书的人是清圣祖玄烨。1705年春天,玄烨在第五次南下巡视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江宁织造曹寅。曹寅邀请了彭定求、沈立曾、杨中讷等十人参加编书。次年十月,全书编辑完工。全书的编排体例是这样的:帝王后妃的作品编在最前面,其次是乐章、乐府,接着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诗人按时代先后排列,并附作者小传。最后是唐、五代的词。由于内容浩繁,编纂时间仓促,书中误收、漏收、重复,以及张冠李戴、次序混乱、考证粗疏等问题不少。尽管有这些欠缺,《全唐诗》还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

为使《全唐诗》更加完整、正确,1960年重新排印出版,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此后,又出版了《全唐诗外编》。

中国最早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属安徽省)的一桩婚姻悲剧。原为民间歌曲,可能经过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

故事叙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这首叙事诗共340多句,1700多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中国最早的旅游地理文学《山海经》

人们常把谈“山海经”当作闲谈聊天的代名词。其实,《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古代有关民间传说和地理知识方面的重要著作。这本书,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经西汉刘秀(歆)校书,才形成现在的样子。

《山海经》共18卷,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山经》以五方山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里的不少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都表现出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其中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为后人的神话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山海经》实际上也是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古书。

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史记》

《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它全面记述了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一共130篇,52万余字。“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始末的文献记载,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它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则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史记》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久而久之,人们根据“太史公记”而省略成《史记》。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识广博,官拜太史令。司马迁10岁的时候,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他从20岁开始就游历了祖国各地,后又陪同汉武帝巡狩、封禅,游览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他又从民间语文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司马迁35岁那年,父亲去世,不久就继任太史令,42岁正式开始《史记》的写作。后来得罪了汉武帝,囚禁牢狱,身受腐刑,但他完成《史记》的愿望、意志却更为强烈和坚定。他在牢中怀着忧愤的心情继续写作,到了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史记》一书已基本完成。最早的纸币

我国最初的货币是原始社会末期使用的海贝。秦朝以前,已出现了金属货币和铸币。秦朝建立后,统一了币制,以黄金和方孔圆形的铜钱流通全国。最早的纸币则是北宋时期的“交子”。

宋代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地区则专用铁钱。当时,四川是盐、茶、丝绸的重要产地,货币流通很大,但铁钱非常笨重,大钱一千枚重二十五斤,买一匹罗需中钱二万枚,重二百六十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不便流通的弊病越来越突出,因而宋真宗时(997——1022)成都有十六家富商共同印制发行了代替铁钱的纸币——“交子”。“交子”上面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案,还有签押作为暗记。交子可以兑换现钱,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交子向交子铺兑换现钱时,须交一定数量的佣金。新旧交子三年兑换一次。后来,由于交子铺的富商挪用吞没现钱,交子的兑换不能保证,常引起争讼,官府遂禁止商人发行。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交子。

“交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的重大进步,在经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南宋、元、明、清各朝也都发行和使用纸币,不过,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纸币的流通面并不广,尚不能完全代替金属货币。我国纸币的大量发行和使用,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最短命的封建统一朝代

秦统一中国之初,秦王赢政在自称“始皇帝”时说:我做皇帝,后代按世序计算,称为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还让人制了一方传国玉玺(xi喜,帝王的印),上面镌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意思是他当皇帝是受命于天,永远昌盛。秦始皇把整个国家视为自己的私产,做着传之于子孙万代的美梦。然而,秦王朝非但没有“既寿永昌”,而且只延续了十五年就灭亡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封建统一朝代。

在战国长期的战乱后,农民渴望求得休养生息,可是秦王朝给予农民的却是超过前代几十倍的租税和力役,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严法酷刑,使人民动辄便受重罚,而且一人获罪,亲族蒙难;一家出事,四邻遭殃。以至当时竟出现了“赭衣”(穿罪犯服装的)塞路,囹圄(监狱)成市”的恐怖景象,全国成为了一座大监狱!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对百姓更加暴虐,而且诛戮大臣,甚至把他的二十二个兄弟姐妹杀个净光,结果统治阶级内部也“人人自危,欲叛者众”。这时的秦王朝,如同布满了干柴,星星之火,便可燎原。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首先掀起的农民革命风暴,却越来越猛烈。刘邦和项羽率领的起义军逐渐壮大。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的起义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歼灭了秦军主力。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没有遇到大的抵抗,便打入关中,逼近秦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附近)。刚被立为秦王四十多天的子婴(秦二世的侄子,去掉帝号,称秦王)见大势巳去,乘着素车白马,来到咸阳城东的灞上,站在道旁,颈上系着一条白练,躬身捧着那块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向刘邦投降。至此,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在秦始皇死后刚刚三年就灭亡了。最早的学位制

我国最早的学位制是清朝末年的“附生、贡生、举人、进士”四级学位制。

学位,是根据专业学术水平而授予的称号,是对某一学者在学术水平上的一个评价。我国现行的学位制,是世界上一般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学士、硕士、博士的称呼,虽然自古就有,但与学位制并不沾边。因为在古代,博士是个官名;学士最初指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以后也成了官职的名称;而硕士只不过是对德高望重、博学广闻的人一种敬称而已。另外,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虽然有秀才、举人、进士等级,但这些等级只是充作当官任职的阶梯,与学位制同样是风马牛不相及。

清末于戊戌变法后兴办了学校。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卒业(毕业),奖给附生;大学分科卒业,奖给进士。”这样,以奖励的形式,对不同程度、水平的知识分子授予相应的称号。可以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学位制。科举制度之始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

在奴隶社会,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拔官吏的办法。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进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于是名门望族子弟被选为上品作高官,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只能被选为下品小官,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随着封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加强,人数不断增多,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相应的地位按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堵塞了他们进入仕途的道路。加上这种作法容易造成世家大族长期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的弊病,因而越来越不适应封建王朝的统治利益。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后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谨”(有才)、“清平干济”(有德)二科荐举人才。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

创置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外重大改革。它适应了庶族地主阶级兴起的历史趋势,为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加入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和隋朝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较,它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对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郡县制之始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边地和内地设置了郡县,产生了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至此,郡县制开始形成。

郡的长官称“守”,县的长官称“令”,均由国君任免。郡县制使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央、郡、乡一套比较系统的行政机构,对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郡县制虽然形成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国分立,执行情况不尽相同。直到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健全了郡县制,进而在全国推广。

最早的医疗制度

我国不但医药学源远流长,而且早在周代就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医疗制度。

周代的医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并在年终对医生进行考核;“岁冬则稽其事,以制其食”,就是说,医生每年都要通过年终考核增减俸禄。

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

最早的土地制度

我国最早的土地制度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原始农业最初是火耕,后来发展为锄耕和犁耕。当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开始,由于生产力低下,公社成员必须互相协作才能耕种、收获,因而氏族成员一起在土地上劳动,产品归氏族成员平均分配。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工具得到改进,人们也积累了一些生产经验,生产力有了提高。公社的各个家族或家庭具备了独自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公社便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各个家族或家庭耕种,过了一年或几年再将土地收回,根据人口的变动等情况重新分配。这就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最早的国旗

国旗是代表国家的旗帜。古代的中国虽有多种多样的旗帜,却一直没有国旗。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帝国的旗帜。“龙”本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却被封建君主视为自己的化身;**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贵的颜色,后来又成了皇帝的专用之色。出于“朕即国家”的观念,清廷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允许以黄龙旗(三角形)作为国旗使用。八十年代后期,清政府正式决定以长方形的黄龙旗作为官方使用的国旗,而旅外华商只能以三角形的龙旗作为国旗使用。这是中国最早的正式国旗。黄龙旗的旗面为**,上绘飞龙戏珠的图案;龙为青色,珠为红色,龙头向左上方昂起。

最早的国歌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我国曾先后颁布过五次国歌。最早的国歌名为《巩金瓯》。

清朝之前,我国一直没有国歌。近代,因受西方国家的影响,1906年清政府曾于陆军部成立后,将新制订的军歌代替国歌。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dao道,覆盖),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暤(hao浩,明亮),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金瓯”指国土,“巩金瓯”是要巩固腐朽不堪、濒临崩溃的清帝国。国歌的内容更是为清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然而,这首国歌颁布还不到一年,随着武昌城头的枪声,清王朝便被辛亥革命推翻了。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1.最早的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7年,陈胜吴广起义。

2.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

1879年,广东佛山县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巧明火柴厂。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忙于战争,输入中国的商品,包括火柴数量都大为减少;加上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人民奋起抵制日本货,提倡国货,全国各地又兴起了办火柴厂的热潮,在短短几年中,全国的火柴厂就增加到100多家。

1920年11月,上海的“火柴大王”刘鸿生创办“鸿生火柴公司”。

工厂技术人员经过半年多的试验研究,采用高强度的胶粘剂,解决了火柴头受潮脱落的难题;并购置磨磷机,提高了赤磷面的质量。改进后的鸿生火柴,头大,发火快,火苗白,磷面经久耐用。此后,他们又对生产技术进行了大大小小的多次改进,火柴质量一再提高,鸿生成为众口一词的名牌产品,不但在国内成了抢手货,一度还打入了南洋市场。工厂的利润也逐年上升。

1935年7月,刘鸿生首先邀集国产火柴制造同业成立联合办事处,继而以此名义与美商火柴公司达成协定,成立了华中地区火柴产销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了相应的火柴生产、销售限制办法。最后,刘鸿生又以中华火柴同业联合会首席代表名义,与日商在华火柴同业会进行谈判。日商迫于华商联合会与华中管理委员会的一致行动,不得不加入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社。

留学海外的侯德榜,带来了在美国设计好的图纸,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测试各种机器,经过调整改进,终于揭开了苏尔维制碱法的秘密,解决了大规模制碱的一系列技术难题。1926年,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质量已经超过了英国卜内门公司的洋碱。这年秋天,在美国建国150周年国际博览会上,红三角牌纯碱荣获金质奖,不但使中国人扬眉吐气,而且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1906年周学熙筹建“启新洋灰公司”。由于产品质量好,所以销路很畅。启新水泥很快被全国重大的建筑工程所采用,津浦铁路上的淮河铁路桥、黄河大桥,京汉铁路上的洛河铁桥,北宁铁路上的渭水铁桥,以及青岛、烟台、厦门、威海等地的海坝、码头,用的都是启新生产的马牌水泥;北京图书馆、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大陆银行、交通银行、河北体育馆、上海邮政总局等当时的有名建筑,也都是用马牌水泥建造的。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建筑大部分仍然完好无损,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并肩挺立。

外国商人、特别是日本商人为了争夺中国水泥市场,与启新公司展开了一场殊死的竞争大战。日本商人仗着日本水泥产量高、质量好,又离中国最近,大量运到中国倾销。为了挤垮启新公司,他们孤注一掷,拼命压低价格。他们的水泥在日本的销售价是每袋2.97两白银,运来中国的运费合到每袋2.5两白银,但他们却以每袋3两白银的价格出售,也就是说每卖出一袋就要亏损白银2.47两。这是一场不见刀光血影、没有呐喊冲杀的战争。启新公司也及时采取了应付措施,将原来每桶的售价2.25两白银降到1.55两白银,袋装水泥从每包1两白银降到0.7两白银。由于周学熙十分重视生产设备的更新与改良,启新公司的水泥生产在产量和质量上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并且多次在国际赛会、博览会及国内展览会上获得奖章和奖状,所以日本商人那种自杀式的倾销,最终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启新公司垄断中国的水泥市场达14年之久,销量达到全国水泥总销量的92%以上。

启新公司的成功,为多灾多难的中国民族工业争了光,也为中国人在国际上赢得了宝贵的荣誉。

以下关于洋漆:

1929年5月,天津永明漆厂在鞭炮声中开工了。经过3年多的苦战、几百次的试验,陈调甫终于如愿以偿,研制出了物美价廉的油漆新配方。陈调甫把新产品定名为“永明漆”,它成为中国油漆工业的第一个名牌产品,当年就获得了实业部颁发的奖状,不但风行国内,而且美、英、日、荷、德等国的150多家厂商都和永明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永明公司成了令全国同行刮目相看的名牌企业。

陈调甫一天都没有放松过自己的研究工作。1945年,他研制出一种醇酸树脂漆,是我国合成树脂漆中的第一代品种。这种漆才在恢复后的永明漆厂投产成功,陈调甫将它取名为“三宝漆”。这是中国油漆工业中又一个超越西方的名牌产品。

此外还有中国船王卢作孚等就不说了。我最后要讲的是,中国以前是穷,但不白。而且我们当时有比得上日本美国的工业产品。这些比较要横比,不要纵比。现在我们广东人还叫香皂叫“番碱”,不管洋碱国碱一律叫番碱,只是习惯问题。

马尾造船厂建于1866年12月23日,是我国晚清洋务运动产生的第一家机器造船厂,时任总理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力排阻力,改革旧制,大胆引进欧洲先进的造船技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聘请法国人日意格为船政正监督,任用洋人传授造船、造机技艺。1869年,造出了我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 1871年,诞生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1882年,制造了我国最大吨位铁肋木壳兵船;1889年制造出我国第一艘钢壳网甲军舰。从建厂至1907年,马尾船政经历了从跟洋人学造木壳蒸汽兵轮到1875年辞退外籍技师,自行设计建造舰船,实现了自主建造木壳—铁木合构—钢制舰船的质的转变,共制造出大小船 40余艘,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造船最多的造船厂,也是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辛亥革命后,马尾船政改为福州船政局,又创设了飞机制造工程处。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的巴玉藻、王助、曾诒经等中国年轻科技人员,经一年多努力,于1919年8月,制造成功了中国第一架“甲型一号”双翼水上飞机(1910年法国的费勃成功地解决了水上飞机的起降问题,制成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飞机。),此后又造出了双座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 17架飞机,并培养了我国自己的飞行员。这使福州船政不仅是舰船的发祥地,还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

汉阳兵工厂

(本文只引轻兵器有关资料,汉阳兵工厂尚生产其他大小火炮及炮弹,均略去.)

1890年9月6日,张之洞在大别山下找到厂址,长600丈,广100丈,南枕山,北滨汉,西临大江,与省城对岸。惟需筑地基9尺,并增高堤防以防水淹。即在当地设铁厂,枪厂和炮厂....1895年8月开始小量生产,冬季重建完成,开始生产,仿造德国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枪(应是 CommissionRifle,与毛瑟无关),因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为88式,其全称为7.92厘米88式毛瑟步枪。使用圆弹头。同时生产子弹,每月能生产十三万粒。

德国定制八八式委员会步枪及汉阳造

1896年开工生产。第一年生产1300枝步枪

1901年,生产步枪2,500枝,马枪316枝。抬枪53杆。徐建寅试制棉质无烟火药成功.

1904年9月26日,张之洞奏请将湖北枪炮厂改名湖北兵工厂。当时可以日产步枪50枝。子弹12000颗。

1904年,湖北枪炮厂又对88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88式步枪与德M1888式不同点有:德M1888式枪管外部有一套筒,俗称老套筒,

汉阳造88式步枪

1907年陆军部通令各省采购湖北兵工厂枪械。除特殊需要外,不应向外洋采购,一律向汉阳厂购买,并依期付款。该年生产步枪9,000枝

1916年9月8日,陆军部军械司在南苑试放汉阳兵工厂厂长刘庆恩(发明国造半自动步枪第一人)所制造的新枪,名为自装枪。

毛说“解放后”中国才能制造万吨轮,事实是这样的吗?

上海江南造船厂在1918年至1919年接受美国订货,制造四艘同一类型的万吨货轮,都是全遮蔽甲板、蒸汽机型货船。分别命名为“官府号” (MANDARIN)、“天朝号”(CELESTIAL)、“东方号”(ORIENTAL)、“震旦号”(CATHEY)。船长135米,宽16.7米,深11.6米,排水量14750吨。其中第一艘“官府号”于1920年6月3日下水,四船经美国运输部验收,工程坚固、配置精良,美国政府对其建造质量十分满意。

中国第一台重型柴油机:1924年,5种规格的低速重型柴油机,上海新样机器厂。

中国第一辆汽车:1929年,65马力,载重为1.8吨,沈阳辽宁迫击炮厂。

中国第一台万能铣床:1918年,上海王岳记机器厂。

中国第一架投入使用的飞机:1919年,甲型一号水上飞机,马尾船政局飞机工程处。至1930年,马尾船政局飞机工程处已生产出教练机、侦察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7种飞机。

中国第一艘万吨轮:1920年,排水量14,750吨,时速10.5里,远洋运输轮,美国订单,此后又生产了另外3艘。

中国第一架飞机:1912年,广州燕塘广东飞行器公司(第一次升空后坠机,试飞未成功)。

中国第一台柴油机:1913年,烧球式40马力柴油机,广州协同和机器厂。

中国第一家车床制造厂:1915年,上海荣昌泰机器厂。

中国第一家飞机专业制造厂:1918年,马尾船政局飞机工程处。

中国第一台为万吨轮配套的蒸汽机:1918年,3430和3668马力蒸汽机,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轧花机:1887年,上海张万祥福记铁工厂。

中国第一台对开平板印刷机:1900年,上海曹兴昌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缫丝机:1900年,上海永昌机器厂。

中国第一条轧油联合设备:1905年,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艘大型军舰:1906年,宁绍号,排水量3074吨,3000马力,福州船政局。

中国第一台抽水机:1907年,15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卷扬机:1907年,60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汽锤:1868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刨床:1868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铣齿机:1870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艘大马力军舰:1872年,海安号,排水量2800吨,1800马力,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辆简易蒸汽机车:1881年,用蒸汽锅炉改制,开平矿务局工程处。

中国第一辆标准蒸汽机车:1882年,中国火箭号,开平矿务局工程处。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1862年,安庆军械所。

中国第一艘轮船:1865年,黄鹄号,安庆军械所。

中国第一台车床:1867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艘近代军舰:1868年,恬吉号,排水量600吨,江南制造局。

记得上学的时候地理老师可是说旧中国“没有一滴石油”,是李四光在新中国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

近代开采延长石油,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延长油矿是中国石油工业之母。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陕西巡抚曹鸿勋奏准朝廷,拨银8100两为资<屯垦经费),开办延长油厂,并令知县洪寅为总办。经武汉化验油质,成分特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二十五日开钻,在延长县城西门外打出第一口油井,初日产量1.5吨。这是中国陆地中第一口油井,史称老一井。此井钻采成功,标志着中国工业开采石油的开始,从此揭开了中国石油发展史上新的一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油的历史。

独山子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曾与甘肃玉门、陕西延长同称为中国最早的三大油矿.

1935年,有“中国甘蔗制糖之父”之称的原顺德糖厂投产,成为中国第一家机械化甘蔗制糖厂,这个中国最老、也是最大的甘蔗制糖厂后来发展成现在的顺糖集团

薛广森,清同治四年(1865年)出生于顺德龙江。17岁去香港在船厂做工,学成一手出色的机械技术。薛氏借为停泊珠江的英国油轮“青龙号” 检修机械的机会,设法将船上的柴油机全面拆卸,绘出图纸,测得数据,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在1915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国产柴油机,不久就成批投产,引起国外工业界人士的惊异。

十九世纪清朝末年的1898年,第一台美国“老狗”牌(NEWHOME)缝纫机输入中国;1910年,美国胜家缝纫机从上海、广州等口岸大量输入,很快垄断了这些地区的缝纫机市场。

1928年,上海龙华人计国祯力求改变这种局面,他曾预言:“将来有一天,每家女儿出嫁,都要有一台缝纫机做陪嫁!”于是他开设了胜美缝纫机厂(取名“胜美”是要胜过美国,胜过“胜家”),成功试制了中国第一台国产家用缝纫机,开创了中国家用缝纫机工业的起点。

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袁隆平试验杂交水稻等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