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谈新能源(2022年电池化学品行业产销两旺8家披露业绩预告公司均预喜)
创始人
2024-01-09 13:48:37
0

作为近两年的高景气赛道,电池化学品行业上市公司2022年的经营情况十分亮眼。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月13日,已有8家上市公司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业绩悉数预增。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电池化学品赛道发展前景广阔,今年高景气度有望持续。

下游需求旺盛

相关公司产销两旺

1月12日晚间,A股电池化学品供应商璞泰来发布2022年业绩预增公告,预计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5亿元至32亿元,同比增加74.41%至82.99%;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9.5亿元至31亿元,同比增加77.71%到86.74%。公司方面表示,2022年全球动力及储能电池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公司各业务板块产销量实现快速增长。

振华新材近期发布的2022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报告期内实现归母净利润12.2亿元至13亿元,同比增长195.70%至215.09%。公司方面表示,报告期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快速增长,下游客户对公司三元正极材料产品需求旺盛,公司产能利用率高位运行,规模效应释放也带动了生产制造环节的降本增效。

东高科技高级投资顾问刘飞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为电池化学品下游需求提供了强劲的支撑。2021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15%,2022年为27.6%,提升十分明显,作为新能源汽车重要部件的动力电池,全年维持高景气度。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的产量、销量和装机量分别达到了545.9GWh、465.5GWh和294.6GWh,同比分别增长148.5%、150.3%和90.7%,数据直观体现了2022年新能源动力电池市场的爆发增长。储能电池赛道方面,根据GGII数据,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全年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长170.8%。

“下游需求旺盛直接带动电池化学品上市公司2022年实现产销两旺,推动全年业绩大幅增长。同时,多家上市公司都在积极布局锂电材料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净利润也进一步提升。”刘飞勇表示。

多家公司

计划进一步扩大产能

从目前已经披露业绩预告的8家电池化学品公司来看,预计报告期内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上限在50%至100%区间的有4家,另外4家则超过了100%。

记者梳理发现,在这8家电池化学品上市公司中,有6家在2020年、2021年也实现了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若相关公司2022年业绩预告情况与实际盈利较为接近,则这6家上市公司将实现连续三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同时,多家公司明确表示看好2023年下游市场需求,并将不断推进公司产能增长。振华新材表示,截至2022年底,公司具备年产6.2万吨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生产能力,公司沙文二期部分生产线目前处于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天原股份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公司1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等正在按计划推进中。

从相关公司股价表现来看,今年以来A股市场电池化学品(申万)板块实现了较大幅度上涨。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月13日收盘,该板块指数报21690.23点,自2023年1月1日以来累计上涨9.04%。

酷望投资总经理杨如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锂电池上游产业,预计2023年电池化学品板块总体将持续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高速发展。制造工艺领先、良品率高、与大电池厂商合作紧密、客户稳定的公司更加值得关注。

刘飞勇也认为,今年电池化学品板块依旧具备很高的投资价值,其中新型电池材料方向更加值得关注,如磷酸锰铁锂、中镍高电压、硅基负极和包覆材料等。

上游原材料涨价中小组件企业将面临更大挑战光伏行业整合有望加速

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境外GDR发行提速,锂电产业链企业表现积极。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年内共有7家A股上市公司发行GDR并在瑞交所或伦交所上市,其中包括4家锂电企业,分别为国轩高科、格林美、杉杉股份、科达制造。此外,还有多家锂电企业正在推进GDR上市相关事宜,包括领益智造、欣旺达、星源材质等。

11月9日,领益智造发布公告称,证监会对公司拟发行GDR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申请材料进行了审查,决定对该行政许可申请予以受理;11月8日,欣旺达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申请发行GDR并在瑞交所上市,发行价15.3美元/份,募资总额约4.4亿美元,预计中欧时间11月14日左右在瑞交所上市。

领益智造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境外发行GDR,有助于公司利用海外资本市场,拓宽国际融资渠道,深化全球化多中心布局,从而满足国际业务发展需要。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对记者表示,锂电产业链企业对于发行GDR在瑞交所、伦交所上市表现积极,侧面反映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锂电企业资金需求持续增长。

以前述4家成功发行GDR的锂电企业来看,募资金额合计约15.23亿美元,募资规模超预期。格林美公告显示,公司GDR发行价为12.28美元/份,募集资金3.81亿美元。全球顶级机构领衔认购,认购额度是计划发行额度的261%,中国境外外资机构认购占比52.5%。

瑞恩资本分析师认为,具备一定规模的A股上市公司多会选择发行GDR并在瑞交所或伦交所挂牌上市,其中,瑞交所具有审核时间短、估值较高、监管要求宽松等优势。

综合来看,选择发行GDR的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均是在国际市场开拓、海外产能建设等方面推进较快的企业。从主营业务来看,几乎涵盖了锂电产业链全环节,包括上游钴锂镍原料开采加工、正负极材料、隔膜、锂电池等。

以星源材质为例,公司在公告GDR发行计划的同日官宣:基于欧洲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公司拟将对欧洲工厂(锂离子电池隔膜厂)的投资额度由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调整为不超过33亿元人民币;国轩高科则表示,已与多家国际客户达成战略合作并签订产品购销订单,仅境外全资孙公司GOTION,INC.预计在2023年至2028年间将向美国大型上市汽车公司供应的电池量就不低于200GWh。

当前中国锂电企业出海不仅限于单个企业,而是以整个产业链的形式集体出海,凸显了中国锂电产业链强大的竞争优势。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_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两年,欧美车企电动化转型加速,欧美等市场已成为全球电动汽车的重要增量市场,未来对动力电池及上游原材料、设备的需求量必将大幅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锂电产业链公司积极在海外布局产能,不仅迎合了国际发展潮流,符合企业利益,也体现了我国持续扩大开放,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的方向。

叶银丹则认为,当前,如何保障供应链安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效产业链,成为国内企业的重要课题。国内电池、设备和材料领域的头部企业在海外建设生产基地,目的是为其国际客户提供就近配套服务,强化国际市场的本土化生产供应能力。

年初以来,硅料价格涨势凶猛,硅片价格也随之上涨,下游企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有不少中小企业不得不停工停产。《证券日报》记者采访多家光伏行业组件厂后发现,停产的多为小厂商,大厂商基本维持正常运转。

双碳目标下,在光伏行业加速发展的同时,产业链不平衡的问题逐渐显现。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光伏产业链上游的硅料、硅片在下半年甚至明年年初都将处于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的状态,竞争力不强的组件企业或将被整合或淘汰出局。

硅料与硅片

短期仍供不应求

受益于光伏行业的高景气度,硅料价格持续上涨。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下称“硅业分会”)公布的最新多晶硅价格显示,硅料价格已涨至31万元/吨,相比2021年年初的8万元/吨,价格大涨近3倍。

由于硅料价格持续上涨,硅片龙头公司也多次对产品进行提价,隆基绿能今年以来已先后7次上调硅片价格。7月21日,TCL中环再次宣布上调单晶硅片价格。

硅料供应不足,硅片更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此背景下,不少企业都提前锁定订单。

双良节能7月22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再次签订90.92亿元单晶硅片长单销售合同。去年10月份至今,双良节能先后与通威股份、天合光能、爱旭股份等多家主流电池厂商签订硅片供应长单。预计上述硅片合同订单总额达779亿元(含税),加上7月份签订的订单,双良节能在不足一年时间内,签订了超900亿元的销售订单。

由此可见,随着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硅片等原材料需求随之增长。从目前来看,硅料仍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价格也将处于高位。

“供应方面,主要硅料企业的新增产能基本按计划陆续投产,实际供应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下半年。但对于颗粒料新产能规划与实际达产之间的差异,以及产品质量,仍需时间来观察和验证。”有光伏行业上市公司高管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价格方面,硅料在2022年仍将维持供不应求的局面,预计后续硅料价格不会大幅、快速下跌。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_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光伏行业的发展变量确实很多,单晶硅技术对多晶技术的碾压成就了一些企业,硅料阶段性的供不应求让上游硅料厂家赚得盆满钵满。

中小组件企业

将面临更大挑战

由于硅料、硅片价格大涨,部分光伏行业组件厂因承受不住上游涨价而停产。

王勃华表示,今年6月份,组件招标量已降至年内最低,上半年新增装机中有70%为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分布式电站,对价格敏感度高的集中式电站已受到抑制。

据智汇光伏统计,5月底以来,主流组件价格涨至1.95元/W以上,国内运营商对组件价格接受度降低,6月份的组件招标量降至年内最低。目前部分国内电站针对此轮价格上涨已考虑暂停项目。

“随着硅料价格上涨,硅片、电池片相关企业相继提价,对下游短期需求形成压制。”英大证券分析师刘杰表示。

市场人士表示,6月底不少组件厂家暂缓发货2天至5天,一线垂直整合厂家仍未下调7月份预期开工率。

“单晶182电池片,当前单月供应量约为16GW,一线厂家采购量暂未下调,电池片厂家仍有维持价格的底气。”某光伏企业内部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杨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停产的多为只做组件的小厂,头部的一体化龙头企业可以从硅片或电池片环节的利润填补,组件企业竞争力较弱,对上下游议价能力都不强。”

上述光伏企业人士对记表示,在供应链上游涨价的背景下,垂直一体化厂家在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产品升级不及时、规模效益释放不出来的中小企业很可能被淘汰。”祁海_表示,目前光伏行业的整体竞争格局已基本形成,行业即将进入规模化效益比拼阶段,行业整合不可避免,产能小和工艺落后的企业面临更大挑战。

如果想了解更多实时财经要闻,欢迎关注我们。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