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新能源汽车生存(凛冬已至,新能源车企该如何过冬)
创始人
2024-01-08 05:22:38
0

刚刚过去的2019年,车市的淘汰赛便已经初露端倪,诸多造车新势力,融资困难、难以量产等信息层出不穷。

成立多年的游侠汽车被政府收回工厂用地,以水驱动汽车的青年汽车破产,拜腾汽车数次延后量产……

这一桩桩一件件莫不昭示着造车新势力的大洗牌已经开始,造车新势力车企实现量产越来越困难。而对于逐渐涉足新能源领域的老牌车企,虽然看上去日子还算过得下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主要的利润区还是在于传统动力车型。而且现在汽车行业已经逐渐开始向头部企业聚拢,“弱小”的造车新势力到底能否安然的活下来还是要看这些车企的综合实力。

根据2019年新能源市场销量六连降的情况来看,用“成也政策,败也政策”来形容新能源市场再合适不了。伴随着国家的全面退补,合资以及外资车企的纷纷入局,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中国新能源车企愈加艰难。面对市场低迷,竞争加大的2020年新能源市场,如何在寒冬中存活下来,成为了众多新能源车企所面临的的问题。

产品为王?品质提升

车市竞争说到底就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自主品牌在与外资以及合资车企的竞争中,已经逐渐摆脱了实力不足的帽子。虽然在品牌影响力上不及BBA等一系列国外高端品牌,但是,在产品力上终究是有能够拿得出手的产品了。目前新能源销售排行榜上,仍是自主品牌占据主要位置。但是随着诸多外资企业入局,中国自主品牌能否保持现有优势,还需要看未来诸多车企的产品实力。

而在造车新势力方面,蔚来、威马、小鹏、理想等众多车企都已经实现了交付,在新能源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如果保持这样的势头,相信这些造车新势力实现盈利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同时对比仍旧停留在PPT造车的诸多车企,游侠汽车被收回工厂用地就是一个讯号,如果无法实现量产,已有的资源怕是也会不保。实现量产是获得资源、实现盈利的唯一途径。

随着特斯拉的国产化,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也走向了高端化的产品路线。蔚来、广汽新能源、比亚迪等车企的部分车型均已经触及了特斯拉的产品售价区域,而且从产品力上也逐渐走向了高端化。就目前新能源排行榜而言,品质较好、售价较高的车型也是榜上有名,这足以证明,高品质产品的受众并非凤毛麟角,产品品质的提升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更有利于车企产品格局向上提升。

回归终端?面向客户

2019年新能源市场一度繁荣的背后,既有政策的推动,也有网约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但是随着网约车市场的逐渐饱和,B端为新能源拉动的销量也来越不明显了,新能源市场的下一个战场将会是以个人为基础的市场。据保监会的交强险数据而言,2019年1-10月份,新能源汽车累计上险量为71.3万辆,其中明确37.1万辆上险量所有权为“个人”的占总量52%,剩余除了19%的上险量所有权为“单位”外,还有29%为未知,这组数据说明,个人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

而且中国质量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指数(CACSI)测评结果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指数为78分(满分100分),同比提高了3分。其中,纯电动车用户满意度指数77分,同比提高1分;插电混动车79分,同比提高5分。这标志着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型的接受程度正在逐渐加大。如何加速消费者的接受度、将潜力市场变为实际销售额,是需要诸多新能源车企需要考虑的。

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品的打造无疑是最快捷的方式。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车型时,除了考虑产品优劣以外,考虑最多的莫过于产品的售后以及服务,保证良好的客户体验也是重中之重。

资源整合?成为同盟

车企之间的合纵连横已经成为常态,面对市场冲击,独木难支的情况下,寻找到同盟无疑也是一种生存保障。前段时间蔚来与小鹏共享充电桩,便是把握住了两者的联合点。虽然两者的充电桩不足以撼动充电桩的行业地位,但是,对于小鹏以及蔚来的车主而言确实提供了不少方便。虽然两者的联合属于“弱弱联合”,但是却也形成了同盟关系,二者互为助力。

除了相同点的联合以外,车企之间的联合还有互补点。以比亚迪与奔驰合作的腾势汽车为例,腾势汽车就是属于联合了二者的互补之处,比亚迪的技术、奔驰的品牌以及渠道都将成为腾势汽车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寻找互补点与共同点,通过联合来增强自身的实力,也将是众多新能源车企实现活下去的道路之一。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只有保持自身的强大,才能迎来强大的盟友。有外援很重要,但是外援一定不会成为自身是否强大的决定性因素,终归还是要靠自己奋起。

降本增效?必由之路

2019年各大车企为了实现电气化之路,已经开始裁员、精简部门等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而2020年这样的一个措施很可能也会继续持续下去。在企业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何实现成功瘦身对于转型是否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而且随着市场环境愈加恶劣,众多车企纷纷打起了价格战,均本着让利不让市场的原则进行着战斗,与此同时高端品牌的入局以及车型价格不断下探,也让诸多平民化车企倍感压力剧增。降本增效成为了诸多车企的必由之路。

转战海外?市场巨大

虽然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已经面临负增长的局面,而且据专家推测,这一情况或许将会持续到2021年,但是国外市场对于车企而言或许是一片蓝海,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出口或许能够成为新能源市场的下一个增长点。目前诸多车企已经逐渐开始了这个路线,以新能源入局较早的比亚迪为例,它已经拥有了50多个出口地。这样的一个海外市场大小,无疑会为比亚迪减少中国市场萎缩所带来的影响。

2020年是新能源的寒冬,但是也有可能转换为新能源的新起点。“断奶”之后的新能源虽然会历经阵痛,但是对于新能源的行业的发展却是必经之路。依靠政策与补贴会为新能源汽车带来短期的发展,但是市场才是新能源最终的出路,如果政策过度干预,新能源市场便失去了它该有的活性,这将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