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考试(名人考试)
创始人
2024-01-09 04:48:01
0

科举考试名落孙山的三大名人是:韩愈、李时珍、金圣叹。古代的科举考试,考生尤为看重。考上了就能够光宗耀祖,进京为官,一生的命运都能够就此改写。所以,当时的考生都是挤破脑袋想要参加。

第一位:韩愈。

韩愈从20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可以说是屡战屡败,然后屡战屡败。前几次,他每次的文章都是“字字珠玑”,但是考了主考官的手上,都被视作废纸一张。

韩愈为了科举考试看了很多书,准备了很长时间。因为一直落榜,所以他心灰意冷,而且觉得对不起家人和朋友。其实,韩愈很有学问,但是他的写作方法不讨主考官的喜欢。

就在第四参考科技考试的时候,他依然坚持做自己。终于在这次的考试当中,让大家发现了他这颗“金子”,考中了进士。

第二,李时珍。

相传,6岁的李时珍就已经非常聪明了。14岁他就考中了秀才,但是即便是少年天才,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李时珍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都未能高中。

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当中,因为太过努力,甚至还生病了高烧不退,差点就搭上了性命。就在第三次科举考试也落榜之后,李时珍和父亲对科举考试都心灰意冷,所以就弃文从医了。

第三,金圣叹。

金圣叹也曾经三次落榜,而且在科举考试的答卷上发挥新意,在卷子上画了一把剃刀,当时的考官大怒。虽然他有与生俱来的幽默,但是放荡不羁的态度使得他与高中注定无缘。

谁与陶渊明参加同一届科举考试

1. 关于古代科举考试的诗句和故事

关于古代科举考试的诗句和故事 1.关于科举考试的诗句有哪些

1.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

2.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3. 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董德《登第报家人》

4.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白居易《及第诗》

5.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唐袁皓《及第后作》

6. 家园好在尚留秦,作明时失路人。——常建的《落第长安》

7.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豆卢复《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

8. 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钱起《长安落第》

知识延展: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译文:

叹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况在这柳条新绿的初春。

客游京城黄金全部用尽,回家时只落得白发添新。

太湖边只有你三亩的田宅,遥遥万里外凄凉凉一个妇人。

深知你祢衡却没能推荐,惭愧我空作一名献纳之臣。

这首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或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维与丘为兴味相投,交谊颇深,曾与他有诗唱和。作此诗时王维正在京城做官,对丘为落第表示同情和惋惜,并对自己虽为京官,但无力帮助丘为深表歉意。

2.中国古代朝代科举考试有关的诗句有那些

科举考试悲喜诗

--------------------------------------------------------------------------------

2006年06月14日 10:14

自隋一代开科取士以后,科举考试成了读书人踏入仕途的唯一通路,因为事关荣华富贵,无不梦寐以求金榜题名。然称心如愿的毕竟极少数,也因此有大悲大喜,往往表现了在字里行间。

旧有夸世间得意事,把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并列为特大喜事。人逢喜事精神爽,金榜题名者如沐春风,飘飘然得意之至,代表作要数唐孟郊的《登科后》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制,新科进士要举行多种显示其荣耀的庆贺活动,其中一项,是游览京都长安著名花苑。诗人陶醉在美好前途中,过去的穷困潦倒也不值一提了。

唐朝诗人王建中举后同样的心花怒放,挥毫疾书: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二十七岁考取了进士,是十七名新科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个,参加了长安“雁塔题名”后,兴奋得夜难成寝,书写了《登第》诗,自豪之情洋溢: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又有《及第诗》,写的也是题名金榜后的喜悦与意气洋洋: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唐袁皓《及第后作》,自比蓬莱岛上神仙,又如展翅高空九万里的大鹏,自夸月宫折桂易哉勿难: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惊。

宋代的梁灏屡试不第,但他并不气馁,苦读如新,有道是天道酬勤,终于在耄耋之年的八十二岁时中了进士,钦点头名状元,兴奋之余写道:

白首穷尽,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这位高龄状元真是老当益壮,自称较之传授《尚书》的伏生还年轻八岁,比辅助周文王的开国功臣姜子牙只大了二岁!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逃不出名落孙山的命运,失望与痛苦可想而知。唐时众多考生落榜后不回家,留在京都长安,既为下一次考试作准备,又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如常建的《落第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这首七律的大意谓:榜上无名感到羞?,回乡恐怕黄莺花草也会嘲笑,所以家园虽好还是留在长安再一年。

豆卢复《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诗,也是自感羞愧,只是换了一个无颜面对的对象,意谓借住长安沉浸在忧愁中忘了春天到来,听到莺歌才知柳条发了新芽,年复一年落第后东回家乡,实在不好意思向长安客栈的店主告别:

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因考场失意而悲泣者大有人在,更有屡试不第年年伤心落泪的,请看钱起《长安落第》:

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还有为落榜写下绝命词一死了之的,据清代笔记《冷庐杂识》载,咸丰年间江南乡试,一个浙江山阴(今绍兴)的胡姓考生,在考卷上题写云:

黄土丛深白骨眠,凄凉情事渺秋烟。何须更作登科记,修到鸳鸯便是仙。

未待放榜,这个考生已发疯致死,原因是一次又一次榜上无名绝望到顶。无怪乎古人将科场落第列为人间四大失意事之一:

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3.关于古代科举考试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有个秀才,虽才华横溢却目空一切。京城科考自感考的不错而洋洋洒洒。这天在游玩时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便走上前让测测前程。算命先生问:“但不知所算何事?”秀才说:“算我科考的名次如何?”“既如此,请写一字。”先生说完,秀才便挥笔在纸上点了一点。先生看了看这一点画,又看了看秀才说:“由此观之,你有望考取一等。”秀才问:“是一等榜首吗?”先生说:“非也。”秀才急问:“是第几名?”先生说:“暂不便告知,容日后一一道来。”是日,皇榜告示,秀才果然不是一等头名,而是一等最后一名。秀才复向算命先生求教:“我一向文才极好,‘点’是‘文’字之首笔,故而写了一点,如今反成一等末名,请先生明示?”先生侃侃而谈:“点,虽是‘文’字之首笔,但也是‘等’字之末笔呀!先前见你写点时心浮气躁,正应了骄兵必败之古训,故认定你非一等之首而是一等之末。俗话说,一点不可马虎,此言之意,请深思之。”一席话说的秀才膛目结舌,佩服至极。

第二个故事:有个叫李文举的秀才,科考之前曾做一梦:他那漂亮的胡须被人剃光了。于是算了一命,算命先生恭喜道:“你有望高中榜首!”李文举惊问:“何以见得?”算命先生答曰:“‘剃须’者,‘剃髭’也。去年高中榜首者叫刘滋,而今‘剃髭'乃‘替滋’之谐音,岂不是汝乎?”那一年,李秀才果然中了榜首。算命先生之所以这么算,是看到李秀才面相不平,加之其心静如水,谈吐谦躬,必定勤奋好学,日后不凡也。

4.有关唐朝的科举考试的故事

出自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赏析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如今看来,读者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朱庆余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5.关于古代读书科举的古诗词

、唐代朱庆余有一首《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是考前写给水部(唐时属工部)员外郎张籍以探听虚实的。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表达忐忑心情。张籍回了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其诗比作“菱歌”,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2、唐代孟郊昔年屡考不中,写下《再下第》:“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后来终于登榜,又写下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4、宋代董德元《柳梢青》“满腹文章,满头霜雪,满面埃尘。直至如今,别无收拾,只有清贫。功名已是因循。最懊恨、张巡李巡。几个明年,几番好运,只是瞒人。”道尽个中滋味。

5、宋真宗赵恒亲自作了一首《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几乎可以看做是为科举考试打广告了。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诗词,另外还有一些“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天下英雄,如我彀中”“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等名句

6.写出关于我国“古代科举及第后”的诗句

我国“古代科举及第后”的诗句:

登科后

作者: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登科后》是唐代诗人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时所作的一首七绝。

2、此诗前两句将作者过去失意落拓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进行今昔对比,突现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后两句说他在春风里洋洋得意地跨马疾驰,一天就看完了长安的似锦繁花,表现出极度欢快的心情。

3、全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在“思苦奇涩”的孟诗中别具一格。

陆机与陶渊明参加同一届科举考试。

陶渊明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散文家,被誉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其代表作《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境地桃花源,以此表达了陶渊明对世俗的厌恶和对自由、宁静的向往。而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据史书记载,陶渊明的科举成绩不是很理想,陶渊明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成功。不过,在陶渊明参加科举考试的同一年,还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也参加了科举考试,那就是被誉为“文学鸿儒”的陆机。

陆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和陶渊明是同时代人。陆机的代表作品有《文赋》、《读史方舆纪要》等。虽然陆机的科举成绩比陶渊明要好,但是两人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人,都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举考试的意义:

1、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对官员的选拔、培养和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举制度能够选拔到有才德、有道德修养的人才,从而保证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这些官员具备了一定的学识和治理经验,才颂核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2、传承文化野空掘。

科举考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亏升方式之一,考试的内容不仅包括了经典的儒家经典和古代典籍,还包括了时代变迁下的最新知识和学问,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涵盖,不仅有助于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促进文化的多元化。

3、平衡地区利益。

科举考试的实行,可以有效避免权贵地主对官方人事任免的独揽,从而实现地区间权力的平衡,保持各地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相关内容